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时间之维讲述中华美学

刘丽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6日   第 20 版)

  《四时之外》: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时间”是艺术和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何看待和表达时间,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的新著《四时之外》,分为4编共13章、58万字,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深入梳理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超越时间中所体现的独特历史感和生命观,打开了哲学和艺术对话的新空间。

  书中提到,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象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观念,实际是伴随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全球统一的标准时制度直至1884年才确立。中国自古就有适宜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时间观,在此之上蕴生出独特的艺术观念。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纪历志”是人对时间长短的规定。而“自成岁”,就是摆脱这种外在的时间规定,伴随生命自身的时间节奏自然生长。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其实是外在秩序的时间,它是由空间变化所确定、被历史叙述所记载、在知识系统中沉淀出的,是秩序化的和刻度化的。而世界有其内在节律,“山自青青水自流”,才是中国艺术推崇的天地本然的时间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古今,也是一种时间观。中国古代文人推崇古意、古拙、高古……书中提到,中国艺术一系列关于“古”的怀想,并不是保守,也不仅仅是怀念过去。“古”强调的是穿过知识密林,穿越历史空间,引出世世代代人们心里流淌的生命真实。人要穿透时间的表层,从心灵上立定功夫才能打通古今的界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非时间性”的,也正是中国美学之“文”的重要特征。

  《四时之外》也专门有关于“雅”的讨论,将中国艺术体现的时间观通过古雅、文雅、典雅、风雅四个角度进行深入阐释,凸显传统艺术的独特趣味。另外,整本书的设计编排比较雅致。文字上延续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优美畅达,富于意味和意境;图像上运用大量中国传统书画印等艺术作品,并辅以笔墨纸砚、松菊桐梅、山石苔荫等实物图片,以文、图、物多个角度,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之美,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