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望山看水留乡韵(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贾 乐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走进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刘咀村,水清似镜、远山如黛。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若不经当地村民介绍,外人很难知道地下有一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看得见”的村容村貌、“看不见”的环保设施,共同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人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90后工程师,我参与过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项目。大城市的污水处理任务重、责任大,收获多、成长也快,但我时不时在想,农村的污水处理同样值得重视,美丽宜居的环境无论在哪里都是人们的所思所盼。很快,机会来了。2020年12月,湖北最大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武汉市黄陂区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投入建设。经过3年多的努力,项目首批处理设施于前不久投入运营。全域2000多个村庄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成为再生水,变为潺潺清流通过沟渠源源不断汇入滠水河,最终流入长江、奔向大海。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项目建设一线,我真切体会到农村污水处理的复杂。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点多面广、居住分散等特点,生活污水经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与此同时,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一个村子乃至几个村子的污水统一收集处理或许不难,难就难在成百上千个村子的集中治理。特别是农村污水处理没有设施基础,必须摸清底数、从零开始。开工前,所有项目人员都要去现场勘测,我和同事们冒着严寒,保持着每组每天至少踏勘一个村湾的速度,在两个月内完成了覆盖2261平方公里、12万居民的项目存量情况摸排。

  办法总比困难多。每个村湾的区位条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常住人口及其污水产生量、污水集中收集难易程度、排水去向等均不相同,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在常住人口少、居住分散的非环境敏感区,我们建设了5万余座分散式处理设施,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田水肥就近就地使用;在沿河、沿湖、沿水源地保护区的村庄或大型村落,我们铺设了680余公里地下污水主管网,安装了600余座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在这里集中深度净化,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进入沟渠。

  村庄数量多,管网密度大,如何保障污水处理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关键在于向科学要答案,向技术要支持。我们创新引入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水务平台,给每座污水处理设施都安装了感应器,各种运行数据实时显示在项目运营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一旦出现故障就会自动报警,同时还能实现一键远程操控。运维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工业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手段的赋能下迎刃而解。

  望山看水留乡韵,宜居宜业更宜人。当“在家门口就能钓鱼”的场景成为村民的生活,当回村里开办民宿、发展休闲农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生态之美就能成就发展之势。身处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本职工作,为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作者为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黄陂农污项目工程师,本报记者田豆豆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