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刚毅坚卓 读书报国(现场评论·文化地标看传承发展⑫)

李茂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激扬精气神,深怀爱国之情、勇立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当代青年一定能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博物馆里,校歌声经久不息。当志愿者唱响这首歌,不少校友的家属情不自禁跟唱起来。一曲毕,许多人已热泪盈眶。学生义务讲解员蔡爱平告诉记者:“这首歌记录西南联大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传唱至今。我们用歌声向前辈们致敬!”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倾心办学,坚持为国育才。广大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同舟共济、同仇敌忾。既传承了历史与文化,也为民族复兴储备了大量人才,西南联大办的是教育,赓续的是精神。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在极其艰难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赞歌。有人著书立说,激扬文字鼓舞斗志,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有人致力于教育教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学术报国;有人运用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救国。或以笔为缨,或投笔从戎,他们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时光在讲述,时代在召唤,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令人感怀。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采访上百位校友及其亲属,广泛征集历史物证,让流淌的精神文化有了更多载体。参与采集工作的学生志愿者说,“从未感觉与历史如此接近”。博物馆内,复刻还原的旧时风貌、数字化展示的故事,诉说着难忘的岁月。置身其中,更能感悟到责任感、使命感。这成为一股无声的力量,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艰难方显勇毅。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认为,西南联大之所以有如此卓著的育人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是只在象牙塔里面办学,而是认真思考办学的使命。时代向前发展,文化一脉相承,西南联大留存的是宝贵历史记忆,涵养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民族的精神。

  心系国难,育人不辍;历史回响,铿锵有力。激扬精气神,深怀爱国之情、勇立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当代青年一定能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作者为本报云南分社记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