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入生活开掘创作的土壤(新语)

汪 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0日   第 12 版)

  现实题材剧要重视时效性,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更好地观照现实,在深入生活中获取更加丰富的养分,持续开掘创作的土壤,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执导的《小别离》《小欢喜》《小敏家》《小满生活》等现实题材剧,在主题和角度上有所延续,展现出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拼搏奋斗。

  以轻喜剧的方式化解问题,是我创作现实题材剧的一个方法。用调侃的方式表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反而能够让观众产生温暖的治愈感。一方面,剧中人物的互动和对话,充满了喜感、幽默的元素。一些小细节和俏皮话的设定,也让观众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另一方面,圆满的结局向观众展开一抹亮色,传递向上的力量。我们希望展现朴素的生活观与价值观,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为生活而拼搏奋斗,一步步克服困境、奔赴理想。

  从小切口、小事件、小人物出发,折射出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以小见大”,是我创作现实题材剧一以贯之的追求。比起宏大叙事,我更喜欢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看他们的喜悲哀乐,展现人性的丰富性。塑造多棱镜式的人物,是我的美学追求。每个角色不是单面、扁平的,而是立体、多元的。剧情也好,题材也好,口子开得很小,伸进去很有深度和广度,看到人物相对宽广的内心世界,点点滴滴折射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万千气象。

  近年来现实题材剧创作火热,许多优质作品引发观剧热潮、观众热赞。如此热度,对于创作者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观察到,现实题材剧尤其是都市家庭剧的创作正面临瓶颈。题材扎堆、“撞车”,很多剧本在写重复的人物关系,甚至情节夸大、变形,故事悬浮。都挤在一条狭窄的路上,无法开拓创作广度。

  创作需要扎扎实实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细节是编不出来的,真实感与生活感恰恰通过细节本身流淌出来。要拍出有质感、不悬浮的电视剧,就要踏踏实实深入生活,沉浸式地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打捞”出的柴米油盐,“勾兑”上鲜活的故事、细节、人物,才能更有烟火气、更加接地气。《小别离》播出时,有观众提出剧中演员一进门就换拖鞋,感觉很真实;《小满生活》里妈妈下班刚进门,孩子立刻到她衣兜里找礼物……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导演的能力体现在还原现实,让剧集内外产生高度逼真的交叠、互动,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观众评论说,这部剧演的好像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很有代入感,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一辈子的艺术追求。

  创作者永远在审美上寻找和观众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将感知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向更深处挖掘,向新角度开拓,创作出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我们都在寻找答案。

  (作者为电视剧导演)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