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营造方便市民骑行的环境(评论员观察)

李铁林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7日   第 05 版)

  运用系统思维,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统筹考量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多方权益,寻找更优解,做好路权再平衡

  

  近年来,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行出门。数据显示,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车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不过,与骑行的日渐升温相比,当下的骑行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不久前,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完成的《北京四环内骑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研究》,首次提出由12类要素组成的骑行环境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中心城区的骑行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风险评估。该研究显示,得益于交通文明示范路口创建专项行动和慢行系统优化提升改造工程等,北京若干路段的骑行安全措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37%的道路没有独立自行车道。鼓励绿色出行,还要在创造安全舒适出行环境方面下更大功夫。

  改善骑行环境,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统筹考量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多方权益,寻找更优解,做好路权再平衡,让人们绿色出行的体验更美好。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道路规划和建设对非机动车的路权保障相对不足,导致非机动车道狭窄、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等问题普遍存在。大力推动自行车路网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近年来,北京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广东深圳发布《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山西太原建设滨河自行车专用道……不少地方将骑行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较好满足了市民出行与健身需求,也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在新城规划及旧城改造中,给骑行留下足够的空间,才能营造更为友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吸引力。

  在解决好相关基础设施“有没有”问题的同时,还要提升对骑行空间的精细化治理水平,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通行效率。一方面,要结合各类风险因素,针对不同类型道路制定相应骑行规范。除了治理抢占自行车道行为,还要尽可能做好非机动车道的快慢分流。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搭建面向公众的骑行安全信息平台,提高非机动车交通信息协同水平和动态管控能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促使更多人养成文明交通习惯,骑行之路才能更加安全舒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城乡道路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空气质量的改善,人们对骑行等户外运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积极回应群众需求,不断强化精细化治理,优化骑行环境,定能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休闲健身需求,让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