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夜校升温 生活添彩(纵横)

王瑞琳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第 11 版)

  在重庆江北区,去夜校学习成为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在观音桥青年夜校,“潮音乐、潮非遗、潮手工”等形式多样的课程,3个月内累计吸引超200人;在合作村夜校,摄影、戏剧、书法等27门课程每小时收费50元,同样在年轻人中火速出圈。

  时代在变,但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追求没有变。过去上夜校,为的是学习文化、获得文凭。现在上夜校,更多是为了培养兴趣、丰富生活。“走,去上课”,去学自己想学的、做自己喜欢的,让业余生活更有质感,这是如今许多人上夜校的追求。

  丰富多彩的课程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是夜校拥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所在。从南川区的“七点半青春夜校”,到丰都县的“巾帼夜校”;从文化馆、社工服务中心等承办的夜校,到企业或个人主办的夜校……在重庆,夜校数量增多、形式多样,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放眼全国,从沿海到内陆,各地夜校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经济实惠、类型多元等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夜校受到人们喜爱,反映了大家对文化生活的真切向往,也让人感受到城市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

  必须看到,夜校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比如,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招生数量规模较小等。夜校走红一时容易,要想走得更远,还需要相关部门、单位或企业做好规划,凝聚专业机构、“民间高手”等各方合力,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行业监管。

  重庆的合作村夜校校长说,“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插花、作画、吟诗……夜校的课堂上,流淌着城市的文化气息。期待夜校越办越好,用艺术和知识的光照亮夜幕,更期待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增加,让文化成为城市的底色。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读懂这一届年轻人的夜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