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使更多黑土地冒油花(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王秋菊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5日   第 05 版)

  忙里偷闲,我喜欢坐在田垄上,望着东北黑油油的土地出神。人人都说黑土肥沃,但扎根于此的科研人员才知道其中隐痛不少。比如,三江平原上的部分地块,拨开黑土可见发灰发硬的白浆土层,通透性差、硬度高,作物根系难以下扎,地块产量低而不稳、易旱易涝,亟待进行改良。

  田间地头是最好的课堂,实践的热土蕴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土壤改良就像给黑土地“看病”,来到现场“望闻问切”,才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每年,我和同事们都要花较多时间到田间观测、取样、调研。钻在稻丛间,跑在农机后,脸越晒越黑,茧子越磨越多,心里却愈发充实。裤脚沾满泥点子,才跑得出“金点子”。终于,“白浆土秸秆还田氮素循环调控技术”等改良技术“出炉”,能够实现土壤改良后5年间作物平均增产15%至21%。一项项新技术日趋成熟,一张张改良“药方”反哺土地,助力这里的农民增产增收。

  土壤改良需要综合运用工程、农机、农艺手段,实践中的问题比想象中更复杂。沉下来,钻进去,办法总比问题多。为了改良白浆土,我们曾引进机械进行深松,乍一看打破了土层,但降雨过后土层很快就回到初始状态;再尝试深翻,却发现障碍土壤翻到地表后,反而导致大量减产;种植苜蓿尝试进行生物改良,可一年到头,障碍土层迟迟不见破碎……面对挑战,创新路上大胆闯,跌倒就要爬起来,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提出“白浆土心土培肥技术”时,苦于没有配套机械,就买来铁板、钢板,引进外国农机模具,一边学习机械知识,一边拿着焊枪制造工具。经过不断修正、改造、升级,机械作业速度从每小时2亩地提升到17亩地,改土后效持续5年以上。永不言弃、上下求索,实事求是、自力更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科研之路不易,坚持精益求精、迎难而上,才能迎来柳暗花明。每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可能遭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失败。比如低湿地改良,从最初设想的暗管排水,到暗管与超深松结合,再到稻壳深松深埋技术搭配新型机械,前前后后我们花了7年时间,最终完善了相关技术体系,低湿地平均增产15.3%。农田脱胎换骨,农作物产量提升,农民群众展开笑颜,我们觉得流再多汗、吃再多苦都是值得的。农业科研工作耗时、费力、见效慢,但我们理解土壤改良对粮食安全、人民幸福的意义。比如,有白浆土层的地块经改良后,1亿亩黑土地每年就能增产150亿斤粮食。国之所需、民之所盼,就是我们农业科研人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好土地孕育好粮食,以科研成果托举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如今,国家愈发重视对黑土地的保护,我们的事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持之以恒,分秒必争,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我们有信心使更多黑土地冒油花,年年满是“稻花香”。

  (作者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研究员,本报记者张艺开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