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本报记者 朱思雄 徐元锋 张 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6日   第 01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云南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一基础,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山上,咖啡树层叠铺展;村里,咖啡豆香气四溢。平均海拔近千米的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新寨村,西倚高黎贡山,东临怒江大峡谷,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咖啡豆产业化种植。“村里已入驻咖啡企业11家,年产值上亿元。”潞江镇党委书记杨隆说。

  在云南,越来越多的村寨因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而闻名。地处低纬度高原,垂直气候特征鲜明,光热、生物资源丰富,让云南成为北半球农业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也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沃土。“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周年生产,是云南农业的一大特色。”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说,“一年四季蔬菜常有,每年向其他省份均衡供应2000多万吨。”

  用好资源禀赋,云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自2022年起,云南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成立专门班子、配备专家组,大力扶持茶叶、花卉、蔬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建立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录,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专项支持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2022年,云南省农业投资规模居全国前列。

  在曲靖市罗平县,有着300多年种植历史的小黄姜,2022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党委和政府在信贷支持、市场培育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发展前景令人期待。”罗平县生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万坤说。

  针对产业发展所需,云南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质效。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2022年以来,全省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1项,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13个,培训农业科技人员3.1万人次,怒江草果、丽江芒果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实现提质升级。

  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数字蓝莓产业基地,一株株齐腰高的蓝莓在基质土里茁壮生长。凑近细瞧,只见基质土中插着4支白色“滴箭”,用于灌溉和进排液监测。“我们使用的自动化脉冲式滴灌系统,比传统滴灌节省水肥近五成。”产业基地负责人徐坤介绍,蓝莓在11月到次年5月错峰上市,每亩收益超过10万元。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2年,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天然橡胶、野生食用菌规模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茶叶、花卉、蔬菜等8个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1200亿元。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云南出台联农带农主体奖补办法,总结推广16种机制,全省近3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约163万户脱贫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

  “云南有很多高品质特色农产品,要让好资源变成好商品,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增收致富。”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表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