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人文和科技之翼助力学生成长(师说)

于 坤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2日   第 05 版)

  近期,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纵观赛事中脱颖而出的项目,不仅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人文元素也愈加凸显:有的用人工智能帮助文创设计师获得更多灵感,有的以数字化平台助力乡村教育,有的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助力文化传承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感、人文味。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增益人文。人文与科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交汇融通的背后,是创新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变化。传统创新往往囿于某一专业领域,而当下越来越需要通过人文与科技的贯通融合来解决复杂问题、跨学科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人文与科技之美交相辉映的关键,就是培养出兼具人文底蕴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要持续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对高校而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学习体系和文化实践活动体系。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对大学生而言,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科技素养,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在校园中,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让大学生充分感受科技进步的脉动,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大学生自身也要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心态适应新科技带来的变化,积极关注新技术动态,学习掌握必要的新方法和新工具,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增强大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大学生科技素养,还要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让两者一体贯通、互为支撑,建设人文科技交融的课程体系与支持保障体系。高校要努力培养塑造知识完备、思维开阔、人格健全、志趣高远的青年人才,让大学生以人文和科技为翼,全面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