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假日生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1月0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独具韵味的赣州东河戏

本报记者 杨颜菲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4日   第 07 版)

  对帔上身,水鬓一戴,伴奏声里铜锣一响,刚还嬉笑玩闹的孩子们侧身站好,眼神炯炯,架势已经端起来,孩子们放声唱着:“曹操脸上三分白,关公脸上一片鲜红,张飞长矛颠倒挂,赵子龙可算得锦绣玲珑呀……”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中心小学东河戏非遗传习所,非遗传承人马玉兰正在教授孩子们《牡丹对药》选段。

  东河戏是古老的江西地方剧种,最早源于白鹭古村。明代万历年间,有人将只唱不做的“坐堂班”与有形无声的“扮故事”合二为一,加上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锣鼓曲牌,搬上舞台演出,这就成为了后来的东河戏。

  “如果说中国古代戏曲是一个大花园,东河戏就是这个大花园中一朵独特的小花。”马玉兰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河戏广征博采,吐故纳新,逐步形成一个大型剧种,被誉为研究南方多声腔剧种的“活化石”。全盛时期班社多达30余个,演出范围逐步由赣南扩展到周边的万安、遂川、泰和等地以及福建宁化、连城、永安,还远涉广东梅县、潮州、始兴等地演出。

  马玉兰介绍,东河戏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脸谱不同于其他剧种,动作和身段特技都别具特色。”东河戏连台大戏古朴雄浑,气氛热烈,保持了人声帮腔的特点,一人唱,众人和;昆腔曲牌,笙簧同奏,细腻典雅;乱弹腔,板式多变,繁音急弦。

  东河戏历经数百年的积淀,艺术价值十分突出,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赣县区文化馆馆长张英介绍:“为了保护和传承东河戏,我们通过挖掘整理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大力开展东河戏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训。”

  白鹭中心小学里,到了课间操时间,独特的旋律在操场上响起,孩子们伴随着音乐做起了独具特色的“东河戏韵律操”。

  由于东河戏学习的时间较长,门槛也相对较高,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体会到东河戏的独特魅力,马玉兰将东河戏经典曲牌《折柳阳关》、东河戏高腔音乐以及东河戏舞台表演肢体动作、指法、基本舞步等戏曲元素融入广播体操,编创了东河戏韵律操。

  “韵律操降低了孩子们接触东河戏的门槛,”张英说,“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种子,从小培养非遗的传承者。”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