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十年来,重庆将共建“一带一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有效衔接,设施联通体系加快构建,贸易畅通量质齐升,制度创新更加有力。
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鸣波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通过畅通道、建平台、促经贸、优环境,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庆正加快走上迈向“前沿”的开放之路。
打造国际枢纽 服务“双循环”战略
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5个港口,始发铁海联运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万列;中欧班列联通欧亚100多个节点城市,率先突破1万列重箱折列;“沪渝直达快线”、渝甬班列稳定开行……重庆已成为兼有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重庆打破困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强劲动力。”陈鸣波介绍,为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重庆先后探索出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两条出海出境大通道,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重庆已牵头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携手共建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持续强化。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框架下,整合川渝两地资源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累计开行量居全国首位。
陈鸣波说,如今通道互联互通持续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班列及空中航线实现高效联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助推重庆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
“重庆将重点实施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的通道体系拓展行动,持续推动开放通道互联互通。”陈鸣波说,要充分发挥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推动提升基础设施能级,优化多式联运体系,持续降本增效,做足“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
融入全球市场 构建开放型经济
“十年来,重庆紧扣‘大通道+大平台+大物流+大产业’融合发展这个关键点,推动开放型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陈鸣波表示。
贸易畅通实现量质齐升。重庆依托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开拓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市场。2022年,重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3331.4亿元,先后吸引319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
资金融通支撑更加有力。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跨境融资项目231个、总金额196亿美元,覆盖西部10个省区市。联合相关金融机构,与新加坡开展跨境数字贸易发展战略合作,构建跨境电商数字金融服务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34亿美元、惠及600余家企业。
陈鸣波介绍,下一步,重庆将全面扩大产业开放,聚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巩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贸易优势,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形成一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典型案例。
探索制度创新 开拓发展新空间
“重庆坚持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依托各类国家级开放平台,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陈鸣波说。
重庆高标准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开通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开展跨境债权转让、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通过与新加坡“点对点”深化合作,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面对面”互联互通。
在开启中欧班列过程中,重庆推动率先建立“五国六方”铁路联席会议制度、跨国海关国际协调机制,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推出全国首个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探索建立连通陆海贸易物流的金融新规则。
深入对接RCEP经贸规则,重庆在全国率先实施“关银一KEY通”等系列创新举措,全面推行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创新“保税+”系列外贸新业态。万州、江津、永川综保区封关运行,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
创新推进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围绕陆上贸易规则、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口岸通关等领域开展系列探索,推动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稳步推进。
“我们将持续推动开放通道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大力拓展经贸合作交流,努力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融入新发展格局。”陈鸣波说。
(新华社重庆10月9日电 记者李勇、张桂林、李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