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10月0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擦亮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张 贺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05日   第 07 版)

  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奋斗发展的生动记录,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标识。

  擦亮大运河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对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保护大运河、弘扬大运河文化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认识。诸多古文明都曾建造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工程,但这些工程如今大部分不是荡然无存,就是久已荒废,化作历史的遗迹,供后人玄想和凭吊。而中国的很多古代工程则不然,不管是大运河,还是都江堰,始终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古代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并不多见,从侧面揭示了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绵至今的伟大文明。

  自隋唐实现大运河南北贯通,历代不断疏浚、扩展、维护大运河,使南北方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频繁、军事上的纵深更加深广。这一切不仅促进了大运河沿线的开发,而且推动南北方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孕育了一座座繁华的城市。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一条纽带。

  保护大运河、弘扬大运河文化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明创新性和包容性的认识。开凿大运河需要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貌,需要解决大量工程难题,但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解决了治水、治沙、蓄水等难题。大运河体现的高超技术和巧妙设计,至今仍令人叹服。大运河扬州段的“运河三湾”,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公里的三道弯,大大减缓了流速,确保了漕运安全,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大运河山东段的南旺枢纽工程,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五级船闸逐级抬高水位,体现了古人对水利的科学认识,许多做法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大运河流经10多个纬度的国土,贯通燕赵、中原、齐鲁、江浙等多个不同文化区,随着运河流淌的不仅仅是人员和物资,更是思想和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大运河沿线交汇交流交融,各自保持特色,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所流经的区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区,文教鼎盛、人才辈出。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所培育和滋养出来的。

  保护大运河、弘扬大运河文化也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的认识。大运河是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线,一端连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西安,另一端连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宁波、泉州。古往今来,中外使者、客商通过大运河南下北上,推动中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大运河是一条和平之河、繁荣之河。

  只有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今天,通过深入挖掘大运河等文化标识的精神内涵,一定可以让中华文化更加璀璨,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民族精神更加高昂。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