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入海口北岸,有一座临水而筑的风雅小城静静矗立。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江苏如皋。
古汉语中,如皋是“到水边高地”之意。“皋”字得名于泥沙冲积初为陆地时的独特地貌。现如今,历经沧桑变迁,如皋大地上,目之所及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典型风光。一望无际的田野、开阔平整的土地、纵横交错的水网,遥远的地平线上几乎无半点起伏。曲折蜿蜒的龙游河贯穿全境,沿途水土丰沃、村庄绵延。
第一次见到如皋城,尚是幼年,大人拉着我的手,我好奇地望着街边连绵的店铺和熙攘的人群。我看到了中山路梧桐,还有沥青柏油的路面。至今依然回味的,是路边早餐店中大肉包齿颊留香的滋味。
我十四岁考取了如皋师范,来到如皋城求学。如皋师范创立于1902年,是一所公立师范。百余年来,这里走出的师范生基本功尤其扎实,业内成名者不可计数。
师范三年,正值旧城改造,拆迁旧街区、打通北城门、拓宽主干道。记忆里,大街上总是尘土飞扬,以至于后来,整个城市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地块成了工地。毕业前夕的一个傍晚,我带着一种怀念而又期待的心情,沿着工地漫无目的地走了很久,沿途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场景。
后来,我毕业回家,在乡下任教了七八年,等工作调动再次来到城里时,已是2004年。此时的如皋城,已然旧貌换新颜,和十多年前大不相同。外圆内方的内外城河修缮一新,岸边杨柳依依、水面波光粼粼。城市里到处都是宽阔的马路、林立的店铺、新建的高楼,这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县城形象。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皋城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在这里,长寿似乎成了生活常态。百岁老人常年保持在五百位以上,每万人中百岁老人的占比,高出世界长寿之乡标准两倍多。我喜欢在东大街的青石板路上徜徉,与常坐在迎春桥旁的鹤发童颜的百岁寿星闲聊攀谈,感受其矍铄的精气神儿。
如皋人长寿的原因众多,是气候使然、水土原因、习惯造就,还是饮食结构推动,至今没有定论。在我的祖辈当中,就有三人活到了近百岁高龄,如皋长寿乡的名头,实乃不虚。
再后来,我通过考试进入机关工作,有机会进一步关注如皋的教育事业,触摸城市发展的脉搏。就拿高中来说,白蒲中学校园虽其貌不扬,学校主大门甚至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貌,但办学质量常年领先,引得省内外取经者纷至沓来。
究其原因,主要是如皋崇文重教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配备了一流的师资,老百姓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在子女教育上,都愿意倾注全力。回头想想,我自己一路的成长,也正因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滋养,才得以迈开脚步去看更大的世界。
闲暇时光,我还培养出一个业余爱好——看足球赛、写足球评论。这得益于如皋城里一个其它县级城市极其少见的现象——机缘巧合之间,它居然成为一支中超球队的主场所在地。每个主场比赛日,小城都会因足球赛事变得沸腾起来。作为资深球迷,我会和众多年轻人一起,从四面八方涌向如皋奥体中心,用歌声、鼓声、呐喊声,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加油助威。
如皋,这方“水边高地”正被时间赋予新的内涵。生于斯长于斯,我对家乡的热爱总是说不尽、道不完。我所目睹的家乡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正是中国大地上许多县城成长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