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我们将杂技动作的惊险性与叙事的流畅性、情感的连贯性结合起来,为观众传递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杂技这一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正是在继承丰厚传统基础上创造创新,才佳作迭出,赢得一代代观众喜爱。作为一名杂技演员,我一直注重在继承中创造,在借鉴中发展,在夯实技巧、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杂技艺术的精品之路。
中国杂技以惊险奇绝的高难技巧而著称,我们在传承这一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为表演注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呈现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浪漫。我们创排的杂技剧《化蝶》,用杂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融入多种传统文化元素,追求典雅、简约的美感。比如在男女主人公别离时,用雨伞来表现烟雨蒙蒙中分别的惆怅伤感;在二人“化蝶”时,用空竹表现漫天蝴蝶上下翻飞、相互追逐的意境。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剧里有一场抖杠的戏,我们把杠子道具做成了花轿,表演时演员需要不停蹦高,甚至空中翻转三四周,在展示高超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剧中的紧张氛围,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多观众反映,非常喜欢这种表演形式,观演时自己的心一直被剧中人物的命运牵动着。
我6岁就开始练习艺术体操,11岁转到技巧队进行混合双人项目训练。这些项目对个人的体能、协调性、表演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我转型成为杂技演员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我也一直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探索新的杂技艺术表演形式。在一次出访演出时,国外舞团的团长评价我们的杂技演出气质独特,很像芭蕾表演。这一评价给了我启发:能不能把杂技与芭蕾这两门气质相契且都高度重视技巧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我尝试把杂技中的舞蹈动作全部穿上足尖鞋表演出来。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艰苦训练后,我终于可以仅凭一只足尖稳立在演员的肩头,还能轻巧地做出优美的芭蕾姿势。“肩上芭蕾”一经演出,得到观众高度认可。
“肩上芭蕾”的创新尝试,让杂技艺术走向戏剧性表达。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打造剧情,将杂技动作的惊险性与叙事的流畅性、情感的连贯性结合起来,以此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让情节更有张力,为观众传递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杂技艺术的精彩,不仅在于别具匠心的编创,更在于娴熟高难的技艺。杂技艺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千百次的重复训练,才可能把动作做到精准优美,把最好的表演呈现给观众。我清楚地记得,在“肩上芭蕾”难度动作攻坚阶段,我的脚肿得像萝卜,每天含泪把它挤进芭蕾舞鞋里。练习时我站在搭档肩膀上,往往是前一天刚结的痂第二天又被磨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表演取得了成功,获得了文华奖、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和国际杂技最高奖等多个荣誉。
如今,我已过不惑之年,从艺30余年仍然选择站在舞台上担纲主演,努力完成超出身体极限的技术动作,以高水平的技艺塑造新的艺术形象,创作更多精品奉献给观众。我热爱这个舞台,同时也担负传承杂技艺术的责任。这些年我积极投身杂技人才培养,为完善杂技教育体系,为更加规范、科学地提高杂技演员的综合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杂技艺坛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中国杂技演员走得更远,展现中国杂技赓续传统、不断创新的艺术魅力。
(作者为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本报记者姜晓丹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