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考古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纵横)

臧 博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31日   第 05 版)

  想象一下:约200万年前的一个夜晚,巫山龙骨坡的一个山洞里,一个古人类家族正在享用晚餐。但是,晚餐后不久,一场灾难降临,这个家族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居住了50万年的“家”。一顿晚餐、一场灾难、一个存在了50万年的家园,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一隅,通过遗址的发掘重新浮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遗址,就是龙骨坡遗址;这场发掘,已持续近40年。龙骨坡遗址发掘,今年正式进入第五个阶段。龙骨坡遗址蕴藏的更多奥秘正被一点点揭开。由此,对文物考古与保护的思考,对文明、文化的思考,也不断浮现。

  考古文物会说话。巫山龙骨坡出土了几块石头,那是来自远古的打制石器。通过年代测定,巴渝大地在250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聚居于此、繁衍生息。

  考古文物有力量。巫山龙骨坡出土的打制石器,证明了人类多地起源的可能。而这将成为龙骨坡文化的重要名片。

  考古文物,串联成歌。延绵不绝的璀璨文化,各自发源、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在巫山,古人曾吟唱的诗词歌赋,如今还在口口相传;古人曾慨叹的天险绝壁,因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而改变了模样。从龙骨坡山洞,到如今的城市乡村,那么大的变迁、那么多的故事,我们可以自信地讲给更多人听。

  文物文脉,需要更多守护人。龙骨坡遗址发掘,离不开一个叫做黄万波的人。从1984年到2023年,每一次发掘研究都有他的身影。如今已经91岁的他,用人生近四十载光阴,守望着龙骨坡文化。可以说,黄万波为之倾注了心血和智慧。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发掘、传承、保护文脉,让它们不因时移世易而蒙尘,需要更多樊锦诗、黄万波一样的榜样,需要不断壮大考古人才队伍,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考古,观往以知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发掘好、保护好是前提。龙骨坡遗址第五次系统发掘开始了,期待更多令人惊艳的文物与公众见面,讲述生动而精彩的文化故事。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在历史遗踪里感受文化自信》)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