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时代影像连接现实与历史(来自现场的声音)

胡永芳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31日   第 20 版)

  《延安与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电影。1940年,袁牧之和冼星海携带拍摄完成的胶片赴苏联进行后期制作,遭逢战乱,胶片在战火中失去了踪迹,冼星海病逝莫斯科,袁牧之直到5年多后才得以回国。这部影片的摄影师吴印咸则一直在延安,带领延安电影团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及《南泥湾》两部影片。

  纪录电影《穿越烽火》讲的就是《延安与八路军》这部作品的故事。

  “你们还会去找吗?”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而观众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说:“你们一定要找回来呀!太珍贵了!可以弥补咱们电影史乃至党史的空白!”也有人说:“最宝贵的精神已经通过《穿越烽火》这部电影找到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比找到那些胶片更重要。”

  纪录影像被视为一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表达。《穿越烽火》中,近1/3的篇幅都由过去的电影资料组成,这得益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收藏了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全部影像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鲜活的时代影像,连接着现实与历史。那些影像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和解读,这也是《穿越烽火》所秉承的理念、努力的方向。

  白求恩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白求恩大夫”这张照片就是在当年拍摄《延安与八路军》时拍摄的。在什么情况下延安电影团去拍摄白求恩?战地炮火轰鸣,那张著名的照片是如何完成的?这一经历对于拍摄者吴印咸的人生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拍摄《穿越烽火》时,我们更聚焦镜头背后的这些故事。为更生动地展示这些故事,《穿越烽火》根据“白求恩大夫”照片进行了历史情境的复原,并且将复原镜头与当时的影像做了交叉剪辑,音效制作也突出了当时的战地氛围,使今天的观众不仅看到复原照片的历史情境,也看到镜头背后的吴印咸。

  吴印咸的扮演者褚栓忠奉献了精彩演技,巧合的是,褚栓忠本人就是一位摄影发烧友。如何出演纪录电影中的人物?如何让这种表演和纪录电影所追求的真实性毫不违和?这是本片演员面临的挑战。几位实力派演员很好地处理了表演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让影片所讲述的那个时代和人物与观众达到最大程度的共情。

  延安电影团成立于1938年的初秋,在1938年10月1日,袁牧之和吴印咸带领延安电影团在黄帝陵拍下了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2020年10月1日,纪录电影《穿越烽火》同样用16毫米摄影机拍下了本片的第一组外景镜头,同时也开始了对《延安与八路军》这部影片的寻找,辗转了国内十几个城市。历史与现实在影片内外奇妙交叠,为这部纪录电影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作者为纪录电影《穿越烽火》总导演)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