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发展不只是思路,更是出路。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将科技创新作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聚焦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稳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节能化技术改造,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将人才培养作为“双碳”战略推动实施的基础保障。积极构建全链条服务“双碳”战略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环境领域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生态环境领域复合型创新型“双碳”人才。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各环节,深入开展节水、节电、节粮等活动,持续开展绿色学校、节水型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培养厚植绿色发展情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姚雪青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环境治理之道,为子孙后代守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大局,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发挥生态环保督察利剑作用,紧盯长江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严守生态安全边界。
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两山”基地和省级生态县,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考核。
实施重大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廊道连通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本报记者 王明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推动精准治污。锚定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5个精准,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生态环保工作进行数字赋能,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打造“数字生态环保大脑”,提高生态环境数据质量和共享需求满足率,推动决策更科学、治理更精准、服务更高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
推动科学治污。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发展模式,更高质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支持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领域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等积极参与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推动依法治污。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党委政府牵头负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的格局,凝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建立全过程全领域全周期生态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机制,完善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
(本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光霞:
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亟须全社会行动起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性,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广泛推进低碳出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做好村庄绿化、污水处理等工作,让村容村貌更美丽,让群众生活更舒心。
(本报记者 王锦涛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