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8月26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怒江马吉乡两个女孩走出峡谷又选择回家乡

大桥,架起梦想之路

本报记者 叶传增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26日   第 06 版)

  抽血、送检……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余燕恰瘦小的身影忙碌不停,同事们亲切地叫她“阿恰”。

  2007年,8岁的余燕恰独自溜索过江上学,被媒体拍到后触动了许多人。那时她的家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和布腊小学隔江相望。

  在有桥之前,溜索是余燕恰上下学的必经路,书包里每天都放着一个溜索用的滑轮和两根绑定身体的尼龙绳。河谷中阵风不断,小小的她在溜索上时,就像一片随风飘摇的树叶。

  余燕恰的上学路被许多人看见后,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08年3月,通往布腊小学的爱心桥建成。

  2016年,怒江州“溜索改桥”工程完工。桥有了,路通了,走出去不再只是孩子们的梦。余燕恰和同学们从村小转到了乡里的完小就读,她和同学霜晚秋一路考到怒江州民族中学读高中,2018年又分别考上昆明医科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成为当时布腊村仅有的两名大学生。去年6月,余燕恰和霜晚秋毕业后,不约而同选择回到怒江工作。余燕恰说,家乡医疗资源不充足,从事医疗工作、帮助家乡一直是她的梦想。霜晚秋则考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工作。

  回怒江成为她们共同的选择。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想陪伴家人,一方面也希望家乡变得更好——“如果连我们都不回去,那谁会去建设怒江呢?”

  女孩们的成长,一路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溜索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取代,政府为布腊村村民在江边盖起了新房,沿怒江而建的美丽公路顺利通车……曾经闭塞的怒江峡谷日新月异。余燕恰说没有想过家乡会变化这么快,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她觉得是“难以置信”。

  随着交通和住房一起改善的,还有峡谷里的教育条件。霜晚秋曾经回村里的幼儿园支教了一段时间,崭新的校舍、丰富的图书、一应俱全的教学设施,让霜晚秋感叹:“现在的教育条件和我们那时相比真的好了太多,更多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读书,去看更远的世界。”

  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在乡卫生院当护士……越来越多人走到远方又回到峡谷,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着家乡,在美丽的怒江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大桥,架在亘古不变的江水上,也架在有梦想的人通往未来的路上。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