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广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水清河晏 绿色发展

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8日   第 16 版)

  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工程始建于1958年,历时14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淠史杭灌区发源于安徽省六安市,润泽江淮,是新中国治淮工程衍生的重要成果,联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灌溉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灌区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98万亩。

  65年来,淠史杭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六安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动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

  

  切岭筑坝引水上岗

  江淮分水岭峰圆坡缓,垄畈相间,雨量虽充沛,但是降雨分布不均匀。1954年至1958年间,六安相继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水库,为淮河流域减轻防洪负担,也为后来淠史杭工程的兴建创造了条件。

  如何让山区水库既能拦蓄洪水,又能计划调控、灌溉农田,如何修建水渠联通田畈、让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让治理淮河的成果得以延伸拓展?这是摆在当时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由此开始了对修建淠史杭工程的艰辛探索。

  1958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作出修建淠史杭工程的决定,当月19日,淠史杭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历经14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靠群众人力开挖,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形成了三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0多万座塘坝。

  江淮儿女克服多重困难完成了这项“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联通了长江、淮河水系,实现了千万亩土地80%以上的自流灌溉,具有防洪、灌溉、城乡供水、水力发电、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是“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凝心聚力奋斗不息

  历时14年的淠史杭工程建设展现了六安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风貌。

  “自力更生”的鲜明底色。在长达14年的建设岁月中,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以公社为单位,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自力更生开展灌区建设。

  “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面对种种困难,广大建设者顽强拼搏,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

  “牺牲奉献”的宝贵品格。为了修建淠史杭工程,龙河口水库施工时,工地附近群众让出1800多间房屋给民工居住,为淠史杭工程顺利推进提供坚强支撑。

  “科学求实”的一贯原则。淠史杭工程渠道设计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打破传统1/5000比降,创造性地采用1/20000比降,沿高线布置渠道,采用“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蓄、引、提三种水源相互调剂,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986年,淠史杭工程总体设计获安徽省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淠史杭灌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治水工程入选。

  续建描绘崭新画卷

  从1996年至2020年,淠史杭灌区共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68个,累计投资31.07亿元。从2021年起,淠史杭灌区进入现代化改造阶段。如今,淠史杭灌区工程综合效益正在不断发挥并持续提升。

  淠史杭灌区主水源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白莲崖六大水库为淮河蓄洪错峰、拦蓄1500m/s以上洪峰200多次,是流域防洪安全的屏障;灌区内部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20多万座塘坝,是区域防洪的安全保障;灌区渠道纵横交错、联通河湖,是洪水的排泄通道。据统计,淠史杭工程年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4亿元,有力维护了灌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淠史杭灌区受益范围安徽境内耕地面积1270万亩,占全省的1/6;正常年份粮食产量700多万吨,约占全省的1/5、全国的1/100,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粮仓”。2022年,淠史杭灌区通过“蓄、引、提、调”等措施,累计供水45亿立方米,保障了农业灌溉用水,助推安徽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淠史杭灌区是合肥、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是寿县、庐江县、肥东县等10多个县的主要补给水源,同时为沿渠乡镇提供优质可靠的饮用水源,保障区域约14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

  灌区以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调控自如的灌排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推动了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合肥、六安及沿渠城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在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合肥都市圈加快形成中,灌区优质水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展望未来,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中,六安将继续埋头苦干、奋勇争先,锚定“不掉队、赶上去”的目标,持续开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新局面。

  数据来源: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