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天府艺术公园由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等组成,是成都“八街九坊十景”中“十景”之一的地标公园。出新出彩的艺术展览,深度与趣味并重的公共教育活动,舒适贴心的阅读环境,让天府艺术公园有了“文艺范儿”。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正持续开展“图书馆之夜”活动,根据文学、艺术等细分阅读主题,今年会有200余场活动与读者见面。图书馆正引领夜间文化生活的新风潮,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今年夏天的四川成都,运动之美、青春之美遇见艺术之美、创意之美。
迎桂湖上波光粼粼,天府艺术公园风景宜人。“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7月16日在这里开幕。作为刚刚闭幕的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文化展示交流点位和城市文化体验观光线路产品之一,天府艺术公园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体验。
天府艺术公园由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等组成,是成都“八街九坊十景”中“十景”之一的地标公园。走进公园,美术馆如出水芙蓉盛开在湖畔,毗邻的当代艺术馆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形似层峦叠嶂的群山,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之景。出新出彩的艺术展览,深度与趣味并重的公共教育活动,舒适贴心的阅读环境,让天府艺术公园有了“文艺范儿”。
供给高品质的文化内容
对一座以艺术命名的公园而言,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天府美术馆与当代艺术馆共同组成了成都市美术馆新馆。炎炎夏日,游客来往如织。“将展览办得出新出彩,供给高品质的文化内容,才能为公园涵养艺术格调。”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说。
今年4月,天府艺术公园迎来70多件珍贵文物。墨法苍润、浑厚华滋的画卷间,山水画大家黄宾虹的艺术世界徐徐展开。走进展厅,画作不再被玻璃框牢牢“限制”,而是化为体验式场景,将观众融于画境。
升腾的水雾将群山隐去,耳畔淅沥声响,内心趋于宁静。“青城坐雨”体验场景中,不少观众闭目感受。黄宾虹曾在登上四川青城山时路遇春雨,切身感受中国画“雨淋墙头”的审美意境,生发出“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的感慨。策展团队利用视听装置模拟青城遇雨的意境,专门为复现雨天气味调制香薰,帮助观者与黄宾虹一起回到那场春雨之中。
“恰到好处的场景营造,让艺术‘曲高不和寡’。”成都市美术馆策展人曹筝琪娜说。为将这场名为《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的展览办好,她与同事花了6个月时间准备,整理的学术资料足有10万字。将这些内容熟稔于心、转化创新,再运用策展语言为观众讲故事。
展览寄托着策展人的期待与情怀。走进天府美术馆《光的诗——乔治·莫兰迪艺术展》,不同类型的灯光烘托出层次分明、冷暖色对比温柔的氛围,镂空的空间设计使画作透过一扇扇窗彼此遥望。成都市美术馆策展人孙晓伟介绍,策展团队在展厅墙上设置了不少文献介绍,包括创作者留下的文字、观众的评价以及馆方的解读。
近日开幕的“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则将观众带入多元的艺术对话中。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展览上,一座仿真泥材料打造的雕塑,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这个作品没有精雕细琢,雕塑上指纹遍布,展示着“瞬间的力量”。它是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虚空现形——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创作者徒手捏成的泥塑被3D技术扫描、放大并打印出来,直观呈现出体积感与震撼感。“空间在手中形成是一瞬间的事,但当我们张开双手想注视它时,它又是不可见的。”通过这个作品,隋建国想带观众一起追踪空间形态的奥妙。
一次观展,也是一场思想的追寻、一次精神的交流。天府艺术公园,正为人们打开一扇扇观察世界、更为多元的艺术之窗。
成为居民休闲聚会的新场所
走进报告厅,学者将绘画史讲得生动有趣;宣纸铺陈,一场与名家的隔空“对画”就此开始;手握工具剪影折纸,指尖满是新奇体验……结合展览主题、展品特点和公共节假日,今年上半年,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了100余场配套公共教育活动,线上线下参与者超过10万人。“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拉近了艺术与大众间的距离。”成都市美术馆公共教育负责人陈璐说。
在2023成都双年展“瞬间永恒”板块的展厅,一间教室成为展品的一部分。研墨执笔,观众们对着面前的字帖临摹。在“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为每个字母找到对应的中国式部首结构。这些字体,将英文字母改造为书法的偏旁部首,根据英文单词组合为全新的书法方块字,带来新的体验。
公共教室中,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李虹霖正为孩子们带来建筑理论与绘画课程。在这里,李虹霖不仅讲解建筑设计知识,还引导孩子们画出“理想中的美术馆”。有的孩子将美术馆设计成翩翩蓝蝶,飘在云上,有的孩子希望美术馆是森林中的木屋,被自然环抱……孩子们的想象令人惊叹,李虹霖满怀信心地期待:“艺术一定能与童真的心灵碰撞出璀璨火花。”
“我们希望艺术与生活是没有边界的,艺术成为生活的内在需求。”肖飞舸说:“要用心开展公共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与艺术连接,从中有所收获。”化妆造型师马小花也有同感。在她看来,大到宏伟瑰丽的建筑,小到眉眼间的一抹色彩,艺术总能点亮生活。今年4月,她参与了成都市美术馆的春季主题公共教育活动,现场传授化妆技巧。设计底妆,调配眼影,以郁金香的颜色为灵感,春天在学员们的脸上“绽放”。前来参与的女性年龄跨度很大,当她们透过镜子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时,眼中的惊喜如此相似。“引领更多人体会美、感悟美,是艺术工作者的职责。”马小花骄傲地说。
住在天府艺术公园附近的居民王沙回忆,天府艺术公园核心区域所在的跃进社区,曾是集中连片的“城中村”,居民当时的生活质量不高。2019年,天府艺术公园启动建设,场馆陆续建成。跃进社区在改造中与天府艺术公园实施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让王沙觉得生活焕然一新。相约观展、参与活动,天府艺术公园成为居民休闲聚会的新场所,人们对艺术入了迷。王沙感慨:“推窗见湖景,出门入公园。跃进社区真的跃进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有了文化味道。”
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走向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草坪铺就的屋顶最早出现在视野中,草木香气萦绕鼻尖,微风拂过馆前的湖面,湖馆相映成趣。
这座图书馆的美令人印象深刻。大厅里是以四川竹文化为主调打造的书架设施,高低有致地排开,如连绵山峦,透着清新雅致,布局设计取义于“书山有路勤为径”。蜿蜒的楼梯穿插其中,透过“书山”边的玻璃幕墙能饱览湖光,坐在休闲软椅上,读者们舒然开卷。
“阅读与艺术的联系越发紧密。”成都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白说。在设计阶段,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以景区化、景点化标准重塑空间布局。“前来‘打卡’的游客也是图书馆的重要受众。优美的建筑和陈设将他们吸引进来,新的阅读体验由此开启。”
阅览区内,正在备考研究生的陈博将学习资料放到一边,决定读本小说放松。穿行在书架间,柔和的灯光随步伐亮起。陈博习惯上午卡着开馆时间到达,想坐到最舒适的区域还需快跑几步。“舒适、安静、图书齐全,这里的阅读体验很好。”闲暇时,陈博与馆内的同龄人交谈,发现有人甚至穿越整个市区赶来,只为保证一天的“沉浸式阅读”。
对一座图书馆而言,文化不仅流淌在书本字里行间、建筑设计中,更体现在与阅读相关的每个细节里。
“连阅览区的椅子,也是淘汰了数百个‘竞争者’来到读者身边的。”张白笑着回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参与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所有书架和家具的深度定制。大家奔赴上海等城市的图书馆考察,从台灯的明暗到桌椅宽窄,记下满满细节。“最大限度打造贴近读者的阅读空间,本身就是一场创作。”张白说。馆内专门设置了盲道,沿此前行就能到达视障读者阅览室。
收起散落的图书,少年们为它们寻找归处,偶遇心仪的一本,便能站定读上半晌。每逢假期,张女士都会与儿子相约来到图书馆,参与志愿服务。
“电子读物和短视频普及,孩子们身边的书香却少了。”张女士道出不少家长的担忧。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辟了成都市内公共图书馆中最大的少儿阅读空间,同时设置文明劝导、图书管理等亲子志愿项目。效果很快显现,全馆外借图书中少儿读物占比近2/3。“在这里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张女士说。
夜色如墨晕开,图书馆内灯火通明。去年6月起,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实行超长延时服务措施,工作日闭馆时间推迟至22点,节假日及周末则持续开放到23点。话剧《苏东坡》、端午节诗会、体验式阅读活动……图书馆的夜晚热闹起来。
“围绕市民多元文化需求,图书馆将更‘活泼’,承担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职能。”成都市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王承佳介绍,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正持续开展“图书馆之夜”活动,根据文学、艺术等细分阅读主题,今年会有200余场活动与读者见面。图书馆正引领夜间文化生活的新风潮,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版式设计:赵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