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养成俭朴之风,把生活作风问题作为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督促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徐特立同志说过:“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勤俭节约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品质之一,不铺张、不浪费、不奢靡,锤炼好作风,方能行稳致远。
我在农村出生,父母长年在外地工作,自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经历过“旧社会”,过过“苦日子”,在生活上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习惯,也深深地影响了父辈和我们这代人。
小时候在南方农村,每年要经历“双抢”的“大考”。酷暑时节,大人们要抢收成熟的早稻,同时赶在立秋时分将晚稻秧苗插下去。一天下来,往往累得直不起腰。但每次收割完,爷爷都要“返工”,一粒粒捡起洒落的稻谷。一次,他挑着一担稻谷不慎踩空,连人带箩摔倒在田埂下,小腿被划出一道口子。即便如此,他还坚持用手把稻谷一捧捧地捧进箩筐。至今,这一幕仍深深印在我脑海。
工作后,父亲常教育我:你是农民的孩子,不能“洗脚上岸”,穿上“皮鞋”忘了“草鞋”。随着条件改善,尤其是孩子出生后,我虽然在消费观念上有了一些变化,但仍时时提醒自己艰苦朴素本色不能丢。家里人形成默契:衣服不在于新,够穿就行;钱财不在于多,够用就行……不攀比、不虚荣,日子过得踏实,内心也从容。
现在,我又回到农村,成为驻村第一书记队伍中的一员。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对美好生活也有更多向往。然而,也要看到,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仍存在,农村也有少数群众办喜事讲排场、比阔气,造成浪费的情况。
如何进一步发扬勤俭节约精神?我先从自身做起,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同时,在村里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当地村民崇俭戒奢的故事,并将“节俭办红白喜事”等写入村规民约。我们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等机制,深化移风易俗,杜绝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努力让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代代相传。
(作者为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北穆家峪回族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