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阳《万古丹山:武夷山》作为“中国国家公园丛书”中的一部,书写的是列入首批国家公园的武夷山。如作者所言,武夷碧水丹山,因为朱子理学的滋养浸润,“不只是一座碧水环绕的自然青山,而有了文化上的万古意味”。作品因此也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科普,而是探入武夷自然山水、文化山水和诗性山水三个层面,读出山水间的丰神妙韵。
中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资源。读懂自然山水,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万古丹山:武夷山》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阔壮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介绍巍然耸立在游人面前的大王峰和玉女峰,这两座武夷山最著名的山峰,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年龄差竟有240多万年。“在海枯石烂的漫长岁月里,大王峰足足等了玉女峰240万年之久,这是怎样的等待呢?”这样的联想,将自然地理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情感。
我们知道,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更在其文化底蕴。在作者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浮光掠影地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它要捕捉的是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作者敏锐追索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水”的来龙去脉,娓娓讲述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之间的“朱张会讲”,细致钩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与朱熹的关联,以及朱熹晚年创建武夷精舍的缘由……某种意义上,作者沿着宋代以来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文化散文的博识与审思。不难发现,作品要揭示的文化山水实是蕴含在山水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诗性山水的呈现,是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的地方。所谓诗性山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资讯看似触手可及,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溢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这才进入诗性山水的层面。
在旅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真正懂得旅行、懂得山水还需要深入沉潜。风景不妨“看”,山水却必须“读”。看可以无所用心,读却一定要推敲叩问。这部作品就是一部推敲山水、叩问智慧、体察自然的人文山水笔记。当然限于篇幅,这种推敲、叩问和体察还有可以继续深入的空间。
当无数人奔赴山海时,如何游山水、读山水、领悟山水,让山水增益生命?《万古丹山:武夷山》给出了它的回答:见自然,见文化,见诗性,然后方能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