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8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高原之鹰

——追记“红色传令兵”边巴

新华社记者 储国强 翟永冠 白少波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9日   第 10 版)

  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曲松普村驻村期间,边巴(前右)到群众家中慰问。
  新华社发

  高原无言,岁月留痕。

  世界屋脊,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多年来,无数次像雄鹰般飞越雪山,安全、及时传递党的治边稳藏号令和雪域儿女的心声,以热血和忠诚,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

  他,就是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原副处长、新时代“红色传令兵”边巴。

  2015年9月21日,边巴倒在执行任务的路上。

  鹰击长空,魂归大地。

  “党是伟大母亲,为党效力最光荣”

  “我从小没了父亲,是党把我养大的。尽管当兵很苦,但如果能尽早为党做一些工作,苦点累点我也心甘情愿。”1981年,在拉萨中学,16岁的边巴作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

  那年,学校接到通知,挑选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的学生去当兵。边巴果断地站了出来。

  边巴的妻子卓嘎当时也在拉萨中学读书,两人是同班同学。卓嘎回忆:“他那时候是班长,学习积极上进,对同学很热情。现在一闭上眼睛,就是他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闪过的影子。”

  入伍后,边巴为人忠厚老实,表现优秀,新兵训练结束后,成了各单位都想要的“香饽饽”,他却出人意料地提出去边防一线工作。

  “按照你的条件,可以留在机关里面,生活条件好,成长进步也快,为什么要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战友们表示不解。

  “祖国的边境需要有人守护。我既然来到了部队,就应该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党是伟大母亲,为党效力最光荣。”边巴坚定选择。

  当时的边境一线,部队生活非常艰苦。边巴的战友说,那个时候没有像样的营房,战士们需要住在地窝子或者帐篷里;物资供应不充足,饿了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喝山上流下的雪水;冬天大雪封山,连续半年跟外界隔绝,只能与风雪为伴……

  边巴是条硬汉。他带领战士们在高山峡谷中巡逻,风餐露宿在野兽毒虫出没的原始森林,有时一走就是四五天。强烈的紫外线,把他的脸皮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黑色的疤痕,永久留在了脸上。

  此后,边巴又在西藏军区、拉萨曲水县人民武装部工作。转业后,被分配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总值班室。

  退伍不褪色,边巴一直保持着冲锋在前的军人优良作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由于边巴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组织决定将他调任到责任大、任务重的机要交通处工作。

  “这个工作要频繁出差,反复上下高原身体会撑不住的!”“你两个小孩那么小,今后忙起来家里照顾得过来吗?”……

  谁都知道,高原机要交通工作是苦差事。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边巴斩钉截铁地说:“我当过兵,军人讲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不去谁去?”

  就这样,边巴再次作出人生选择。

  他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机要交通工作关乎党和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时刻充满危险和挑战。只有勇担使命、不怕牺牲,耐得住寂寞和辛劳,心细如发、一丝不苟,才能完成好每一次任务,做到零差错。”

  2011年,担任机要交通工作期间,边巴听从组织安排,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那曲市申扎县曲松普村驻村工作,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面貌。

  曲松普村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夏天也得穿棉袄,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50%。时任机要交通处副处长的李新华说:“当时边巴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完全有理由申请去海拔较低、条件较好的村工作,但他执意选择去最艰苦的地方,帮助那里的群众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这是党员走到群众中,为人民做实事的机会……”边巴在笔记本上,解读自己的选择。

  驻村半年下来,边巴瘦了20斤。女儿次珍说,父亲驻村结束回到家时,头发蓬乱,嘴唇干裂发紫,黝黑的脸庞经过风吹日晒,“比柏油路面还要粗糙”。

  多方筹措25万元资金,建成村民期盼多年的“救命桥”,放牧时再也不用冒生命危险蹚水过河了;建起了村里第一座蔬菜大棚,白萝卜、白菜、土豆等新鲜蔬菜不再是村民餐桌上的“稀罕物”了;其间,他还掏钱给贫困群众买衣服……边巴用实干和真爱,留给曲松普村村民长久的回忆。

  “驻村工作要求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就是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边巴说。

  “天大地大,没有党的事业大”

  边巴的每一次选择,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事机要交通工作,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这是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工作。机要交通员的核心职责是护送党的重要信息,保障党中央的政令畅通,被称为“党的红色传令兵”。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一代代机要交通员,在各种条件下,不畏艰险,用忠诚和生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确保了世界屋脊机要交通“生命线、保障线、指挥线”的绝对安全、绝对畅通。

  因为长期在天上飞,边巴对航线非常熟悉,“在飞往拉萨的飞机上,只要看一眼下面的雪山,我就知道飞到哪儿了。”边巴曾向家人“炫耀”。

  然而,这背后的艰辛付出,边巴从来没有跟家人说过。在世界屋脊做机要交通工作,频繁地上下高原平原,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使身体不断地在高低气压和缺氧富氧之间来回切换,心肺和血管承受着巨大负担,对身体损害极大。耳膜穿孔、视力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等,是高原机要交通员常见“职业病”。

  边巴也不例外。每次出差回到拉萨,他都会有腹胀,睡觉的时候能够清晰听见自己心脏猛烈的跳动声,但往往等不及身体恢复,新的任务又来了。

  看着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同事们很心疼。按照规定,边巴每年都有一个多月的休假,但10多年来他休假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都说工作耽误不得,过一阵再说。

  2015年的藏历新年,本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部门临时接到紧急任务,需要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同志完成。那次原本不是边巴值班,但他听说后不假思索主动请缨:“我身体好,我去。”

  那一次,由于天气原因飞机一连三天不能降落目的地,边巴和同事不断折返,新年只能在机场附近的宾馆度过。

  还有一次执行任务时,飞机突遭强大气流,机身发生剧烈摇晃,有的乘客发出哭声。千钧一发之际,边巴没有多想,迅速将箱子紧紧抱在怀里,并在一张纸条上写下:“若我们发生不幸,请救援人员务必迅速将拴在我手腕上的箱子交给四川省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

  所幸,经过紧急处置,飞机最后安全着陆。

  “我还以为这次要牺牲了呢,你看遗书都写好了。”下了飞机后,边巴扬着手里的那张字条,对一起出差的同事说。

  这位同事深知,边巴瞬间作出决断的背后,是其职责使命的本能反应。

  有些年轻同事,因为工作太辛苦,有时会向他们尊敬、信任的“边巴大哥”抱怨,“咱们这工作,比开飞机的飞的时间还多,一年四季不着家,孩子都快不记得我了。”边巴总是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革命战争年代,机要交通员每一次上传下达,都是要冒着生命危险。”

  “以前西藏没有航班,老同志开车走青藏线,携带的暖水瓶都会震碎,一连十几天吃不上一口热饭。现在我们是飞机来回,各项保障都很全,啥都不缺,很幸福了。”

  “天大地大,没有党的事业大!”

  …………

  2013年,领导找他谈话、征求意见,保卫处缺一个处长,组织上认为他去比较合适。

  “那是多么好的机会,工作轻松了,还提拔了,多少人求之不得。”机要交通处的老处长安丰善说。

  出乎所有人预料,边巴拒绝了。“机要交通工作我熟悉,也有感情,况且现在处里正是新老交替的时候,我不能离开。”边巴说。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伟大的事业,才能得到无限延伸”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边巴心中学习的榜样。

  “孔繁森说过,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还要不断努力。”边巴说。

  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英雄精神的追随。

  2015年9月18日,边巴接到前往四川执行押运的任务。

  和往常一样,他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即刻出发。在完成工作准备返回拉萨时,边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0岁。

  “安全、准确、及时地传递党和国家秘密,确保党和国家政令畅通”是机要交通员的核心职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边巴忠实履行了职责,光荣完成了使命。

  雄鹰折翼,壮士无归,雪山垂泪!

  “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谁能想到永远回不来了呢。”卓嘎泪如雨下。

  边巴有着极强的家庭责任心。他愧疚对家人亏欠太多,只要在家,尽力弥补:为女儿、儿子做豆瓣鱼、糖醋排骨,为岳父洗澡……

  “他父母去世早,对待我父母比亲儿子还孝顺。”卓嘎说。

  边巴的离去,给家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

  “他是为党的事业牺牲的,算是实现了他的愿望。”卓嘎说。

  边巴牺牲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留下一个常年相伴的斜挎包,里面装着笔记本、速效救心丸和证件。

  按照藏族传统习俗,一般不会保留逝者的遗物,但边巴这个包一直放在他们家最显眼的位置。边巴的儿子达瓦云旦说,这个包里装着父亲的信仰和忠诚。

  如今,这位藏族小伙子也成为一名边防军人,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守护着父亲守护过的神圣国土。

  “父亲教育我,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融入伟大的事业,才能得到无限延伸。”达瓦云旦说,“他用亲身经历教育我,一心为党,忠心不二;完成使命,不惜生命。”

  边巴牺牲后,西藏机要交通部门组织开展“向边巴同志学习,做无愧于时代的‘党的红色传令兵’活动”。边巴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竭诚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精研业务的进取精神,深深教育、感动了所有人。

  “边巴是一名对党绝对忠诚的‘红色传令兵’,他用一次次奔波,让西藏各族儿女的心与党中央紧紧连在一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流传。”边巴的同事说。

  一位在边巴牺牲后加入机要交通队伍的年轻人,在学习笔记上写道:“初心的召唤让人热血沸腾,家国的情怀让人触达灵魂,信仰的光芒让人敬仰泪目……”

  精神火炬,永照后人。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