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8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㉓·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7日   第 05 版)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本期大家谈约请3位科教、科普工作者,从专业角度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以高质量科普助力高水平创新。

  ——编  者  

 

  让科学教育更科学

  姚建欣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需要各方集智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校内科学课堂,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主阵地。从近年来的趋势看,科学教育首先要解决好两大难题:一是无限的科学知识与有限的课程容量的矛盾;二是如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科学素养。一个思路是强化“整合发展”,引导学生围绕科学大概念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然后逐级进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沿此思路,基础教育科学类课程可以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让科学教育本身更为科学。

  与此同时,校外实践也格外重要。将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各方科学教育资源更好整合,探索并推广以跨学科实践、项目式学习为抓手的新学习模式,也将使青少年在更密切的馆校合作、家校合作中获益。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  

 

  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

  李秀菊

  时值暑假,各地科技馆人头攒动,各类科普夏令营备受青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时期。选择适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科普,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

  青少年科普切忌“揠苗助长”。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尽量避免“超前学习”或“过分拔高”,注意呵护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科普活动设计者来说,要立足不同学龄青少年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开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基于解决真实问题、注重跨学科实践的科普活动,转变科学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刻板印象,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适合孩子的方式,就是最佳的科普方式。

  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科普活动的环境应更加开放、内容应更加丰富,运用好科学表演、科学展示、动手制作等形式。选择更多了,孩子和家长就能更从容。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科普要“有料”“有趣”“有心”

  宋  娴

  近年来,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带动了科普需求的持续升级。把握时代趋势,推出更优质的科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才能为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的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供给需要“有料”“有趣”也“有心”。“有料”,就要有足够丰富的科普资源,让不同学段、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青少年群体都能够“点菜”;“有趣”,就要以前沿技术和最新资讯,为青少年群体构建探索空间、丰富科创体验,激发其对科学的自然热爱;“有心”,就要打造科普的陪伴感,通过各类互动渠道及时捕捉深层科普需求,让科普真正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近期,由上海科技馆和上海市科创指导委共同主办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活动启动,将中小学的科普需求更加精准地连接到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创主体中,让更多前沿、有趣的科技成果走到青少年面前,打造更多科创教育学习场景,将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作者为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