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中央军委审计署某审计中心审计组一行顶着烈日赶赴燕山腹地,对驻扎于此的某部开展审计调查。担任主审的参谋潘朝刚放下行李,就一头钻进审计作业室,开始梳理核查财经和装备数据资料。
这些年,潘朝年均出差200天以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事审计工作10年来,他先后完成40余项重大审计任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500多条,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四有”优秀军官。
坚持原则,敢“唱黑脸”
“一次次审计任务的圆满完成,就是向党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作为一名军队审计战线的党员干部,无论啥时候都要牢记党旗下的誓言。”潘朝说。
潘朝面容黝黑,审计中更是敢于“唱黑脸”,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一次,潘朝带领审计组对某部进行审计,发现一些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甚至一再延期。
在核实情况时,有的同志却倒起“苦水”:“审计不是审钱的吗?我们的活都没开干,钱还没花一分,能有啥问题?”
“钱用的地方不对,审计要管;该用的不用,审计也要管。”潘朝板起脸来反问道:“工程是不是早一天建成,就能早一天形成保障力?”
被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后,被审计单位主动配合审计组的工作,一起研究解决问题和加紧推进工程建设的对策,抓紧完善建设方案,全力以赴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该部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怕审计,现在是盼审计,审计让我们看到了存在不足和差距,更感受到了备战打仗的如山责任。”
怕出问题不花钱,怕担责任不办事,怕犯错误不创新。潘朝和审计组在深入部队审计中发现,“三怕”思想在一些部队和官兵中存在,他们始终紧盯部队转型发展要求,核查严审军费投向投量、资产管理使用、投入产出效益、建设质量进度,向慢作为不作为现象亮“红灯”。
向战而审,助力打赢
“谁挖战斗力的墙脚,我们就跟他斗到底。”这是潘朝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次,潘朝带领审计小组到某装备承制企业进行审计,发现与某型装备配套的一款软件存在采购疑点。但面对那些看不懂的技术参数、搞不清的设计语言、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大家都有点发蒙。
“事关战斗力,一丁点问题都不能出。”潘朝主动“请战”,他加班加点“啃下”200多份关于软件设计采购的文件资料,10多次向军队审价专家请教,并对前后几个版本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比对。
步步深入、抽丝剥茧,终于查清问题。在确凿证据面前,某软件设计公司只得承认在软件测评时编造技术方案、搞二次收费的事实。
工作中,潘朝常被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一次,潘朝参加某部训练条件建设审计。该部经费投入体量大,仅采购的数字化设备就有上千台(件),这些设备来自不同厂家,规格、参数、性能、用途各不相同。
数量多、核查难度大,审计组进行现场核查时愈发小心谨慎。
他们发现部分设备没有标识说明,供应商解释说,这是定制产品,没有标识很正常。
然而,当对抽查设备进行拆解后,发现根本不是什么所谓“定制”,而是供应商采购其他厂家产品后,套上了自己的“外壳”。
“事关备战打仗,谁也别想耍花招!”潘朝立刻带着审计组对所有设备进行核查,揭开了设备价格虚高、部分配件以次充好、贴标签仿冒的盖子,不仅挽回经费损失,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产品质量。
着眼大局,积极作为
作为新时代军队审计人员,潘朝跳出单纯的审计业务观念,注重提升政治站位,在工作中和战友们经常“头脑风暴”,从一个个案例中总结分析,强化战略思维,在工作中不断创出“金点子”。
在一次对部分预备役部队审计期间,潘朝和审计组成员发现,预备役部队人员组成复杂,经费保障渠道来自多个方向,有的经费开支甚至成了“糊涂账”。
潘朝与审计组从创新审计模式入手,深入分析审计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优化人员编组”“完善保障体系”“对地方政府提供土地进行全面摸底”等建议,有的建议被相关法规所采纳。
有一年,在对某重点建设单位装备数质量情况审计调查时,潘朝和战友们需要站在审计的视角,对该单位装备建设的整体质效进行评估。
“就事论事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形势任务。”评估过程中潘朝敏锐地发现现有审计方式的短板,“单个装备可能没有问题,但集成起来就会暴露出短板弱项,如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那便是审计的真正价值所在。”
他带着大家查阅装备建设的总体方案,对建设意图、目标规划等进行系统梳理,数十次到一线调研,对比分析装备在训练、演习中的评估参数,最终向有关单位提出相关装备体系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潘朝带领审计人员先后查出多个行业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总结梳理出多个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服务改革强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胥陵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