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汉语拼音更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充分地发挥语言桥梁作用,传播好中国声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日前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下,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大学)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5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65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全国5.4亿人口中,文盲占比80%。为迅速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党和政府尤为重视教育普及工作,提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专家按拉丁化原则设计了多个汉语拼音方案,经反复讨论修改,初步形成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以后,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首先用于给汉字注音,以利于扫盲、语文教学和推广普通话,同时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和书刊的索引,并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新华字典》1959年版率先全方位采用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每个字头注音,用汉语拼音排序,提高了字典在扫盲和语文教学中的效用。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运用汉语拼音的扫盲运动,“注音识字法”成为扫盲最重要的手段,有力地推动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汉语拼音的使用也助推汉语稳步走向世界。《汉语拼音方案》确保了汉语拼音不仅能在国内广泛应用,而且便于国际交流与应用。上世纪70年代末,汉语拼音开始走上国际舞台。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发出通知,以汉语拼音的拼法作为各种拉丁字母文字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国际标准《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文件。从此,汉语拼音逐步由国内标准变为国际标准,广泛通行于各国。
进入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时代,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特别是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要求日益凸显。为适应时代需要,又由我国主导修订,形成了新的《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这一标准主要应用于世界各国图书馆、博物馆、国际机构中有关中国人名地名的拼写、图书编目、信息与文献的排序检索等。修订后的标准更加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其适用范围和所起作用更大,对世界范围内的中文信息处理与交换、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蓬勃开展的国际中文教育,印证了汉语拼音这一拼写和注音工具的生命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实践表明,《汉语拼音方案》是学生识读汉字、学习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获得普遍认可。在中文教学质量评估中,教师的汉语拼音教学、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与掌握,历来都被列为评估检测的第一项内容。在与世界沟通方面,汉语拼音的应用前景和创新空间依然很大。语言具有情感性,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实质上也是为国际社会情感沟通奠定语言基础。《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拼写和注音工具,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铺就语言之路。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汉语拼音更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充分地发挥语言桥梁作用,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