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福建晋江积极支持产学研合作,搭建产业科研创新平台,打造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通过构建“一产业一平台”创新支撑体系,规范创新平台管理机制,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晋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条零售价不足3元的拉链,背后有多少科技含量?
手拿这条20厘米长的粉红色塑料拉链,细细观察,每一个链齿与链带都呈现同一色度,而车间里却再也不见颜料四溅的老场面。“就拿染色这个环节来说,我们和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新技术,让染色无水化、更均匀。”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高秀忠说。
浔兴拉链公司的技术突破,是福建泉州晋江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之一。近年来,晋江市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业科研创新平台,打造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推动当地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水平不断提高。
依托资源优势,满足创新需求
“入围了!”看着台上大屏幕显示的榜单,高秀忠不由得拍桌而笑。
这一幕发生在今年5月底,高秀忠应邀参加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浔兴拉链公司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关键技术”入围2022“科创中国”先导技术(绿色低碳领域)榜单。
晋江深沪镇,浔兴拉链公司坐落于此。“年产拉链7亿条,为我国多个重大项目提供特种产品。”介绍起公司情况,高秀忠如数家珍。然而,就在几年前,拉链染色环节一直是企业发展痛点所在——用水多,污染大,与减排目标格格不入,怎么办?
“还得去找装备所,说不定能有收获。”高秀忠口中的“装备所”,正是从2013年7月起在晋江落户的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
双方组建联合攻关小组,申报省级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支持……2022年,浔兴拉链和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推出的“超临界无水染色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应用”项目,突破常温半连续超临界无水染色、装备研制、织物匀染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支撑无水染色技术并将其推向产业化。
“在晋江,如果企业有创新需求,很容易找到与之对应的产业科研创新平台。”晋江市科技局局长张清常说。2012年起,围绕产业基础建设,晋江开始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平台+项目+人才”方式,依托平台技术、人才和行业资源优势,投入近百亿元,引进建设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9家高水平研发检测平台,构建“一产业一平台”的创新支撑体系,提升各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69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及技术服务项目、科技服务业纳统金额超1.9亿元……说起去年一年的科技创新成果,张清常分外自豪:“这是10年前的10倍以上!”眼下的晋江,科技创新活力日益迸发。
加强激励保障,促进专业化建设
一台酷似微波炉的仪器正在稳定运转,里面放置的物品,是来自各个鞋企的鞋面材料。再过1个小时,鞋面材料中的重金属、甲醛等含量将被精准检测出来。
在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以下简称“中鞋革晋江院”)标准检测中心,27岁的林达伟目不转睛地盯着正在运转的仪器设备。作为一名检测工程师,虽然入职时间不长,林达伟承担的任务却不少——每天负责检测50多项材料。
在中鞋革晋江院,像林达伟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落户晋江10年来,中鞋革晋江院从最初3人的规模,发展到如今70多人,与晋江5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标准检测、科技研发、应用推广等服务。晋江市的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则在资金端、服务端、项目端给予全链条保障。
“以前想了解企业研发的皮革材料质量如何,需要跑到北京、上海等地检测,现在家门口有了检测实验室,非常便利。”一家皮革公司的负责人说。
2022年,晋江市出台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年度绩效考核评估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开展2021年度全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年度绩效考核,从平台管理、人才建设、科技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履行合同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这相当于给我们做了‘体检’,明确了自身短板在哪里,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中鞋革晋江院院长王文琪说。
一双不起眼的灰黑色拖鞋,散发着艾草的清香,穿在脚上,绵软的质感直抵脚心。这款名为“艾草复合EVA(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材料拖鞋”的产品,正是在市级考核评估后,诞生于中鞋革晋江院的新品。
“因为绝大多数指标表现优异,我们在晋江市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考核评估中获评优秀,在各项政策落实中颇受青睐。”王文琪说,在平台正常运营期间,可以免费使用1万平方米的检测车间,新购置设备享受25%的财政补贴,还可享受多项人才优惠政策。
“我们对辖内所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统一归口管理,优化完善运行管理、资金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持续促进平台专业化建设。”张清常说。
增强服务能力,培育技术经纪人
深耕制伞业10多年的工程师丁敬堂,前些年选择从湖北来到晋江打拼,成为一名专门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的技术经纪人。在晋江,他被称为“科技红娘”。
丁敬堂所供职的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晋江东石镇,当地年产成品伞5.6亿把,占到全国产量的1/3。优安纳伞业与浙江大学技术团队共同研发的伞骨自动铆接机智能设备,已经在试制车间进行调试,很快将投入到生产应用中。
科研院所有成果,企业有需求,如何实现供需匹配?2018年9月,在当地政府指导下,东石镇几家制伞龙头企业出资成立海峡(晋江)伞业科技创新中心,致力打造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该平台的对接下,伞骨自动铆接机以知识产权交易的方式“过户”给了优安纳伞业。“相比于买设备,拥有知识产权能够在未来产生更大效益。”丁敬堂说。
走进海峡(晋江)伞业科技创新中心,一把轻巧的碳素纤维伞骨雨伞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中心的最新研发成果。“碳素纤维伞骨替代了铁质伞骨,免去了电镀和防锈环节,不仅减少了污染,还提高了伞的强度。”丁敬堂说。眼下,他正鼓励中心的技术经纪人,把这项新技术推广到东石镇数十家制伞企业中。
“以前参加技术经纪人培训要去福州,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啦!”回忆起3年前参加福建省初级经纪人培训班的经历,丁敬堂感慨。2022年,晋江在福建省县域率先召开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先后举办纺织鞋服、智能装备、食品生产领域技术经纪人专题培训班3场,培训人数近300人。
据统计,近5年来,晋江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平均年增速达45%。去年以来,晋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6%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1240人,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