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徽泾县村医黄希松扎根基层30余年——

“患者就是我的亲人”

本报记者 田先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5日   第 13 版)

  “别担心,没啥大问题,回去把中药吃了,过段时间再来复查下就行……”临近中午,走进安徽省泾县黄村镇卫生院中医馆,医生黄希松正在接诊今天上午的最后一名患者。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完的问诊号码牌已堆起了好几摞。

  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黄希松都会准时在中医馆出诊,平均每天上午要看近百名患者,对于一位年近六旬的人来说,这样的工作量可不轻松。每当有人劝他缩短出诊时间,黄希松总说,“患者就是我的亲人,什么时候看完,我什么时候下班。”

  1964年,黄希松出生在泾县的一户普通农家中,高中毕业后,便跟着哥哥后面学医。1987年,县里招考村医,23岁的黄希松通过考试,被分配到黄村镇桃岭村,开始行医生涯。

  桃岭村共有1000多人,居住较为分散,且老年人较多,行动不便,来卫生室看病很不现实。为了方便村民治病,翻山越岭、上门问诊成了黄希松的家常便饭。“对于上了年纪的村民,我每月会定期走访两三次,那会儿也没车,全凭两只脚,最远的地方光走过去就得一两个小时。”黄希松笑着说,“在村里多年,从没买过一双皮鞋,只穿解放鞋,一年得穿破三四双。”

  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黄希松需要随时接诊。有一年冬天,屋外漫天大雪,村卫生室的门“砰砰”作响,黄希松开门一看,原来是有村民身体不适,家人前来求助。黄希松二话没说,拿上出诊箱,径直奔向雪地里。

  诊断发现患者是胃出血,由于治疗条件有限,在简单处理后,黄希松决定把患者转移到镇里的医院。“从山下到镇上,少说也有几十里路,我一手举着吊瓶,一手托着担架,把患者送到医院。”黄希松返回村里时,已是深夜,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手已被冻伤。“好在救助及时,这点伤不算啥。”黄希松说。

  2003年,因为工作表现出色,黄希松被调至黄村镇卫生院工作,平台变大了,黄希松身上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提升自己的医术,黄希松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整理病案,这样的习惯已坚持多年,“从医就是要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患者负责。”

  “中国好人”“安徽省最美医生”“徽乡名医”……多年来,黄希松收获不少荣誉,但他很是谦虚:“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医生,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行医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