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应着力挖掘文物丰富的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
讲解需因人施讲,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
暑假来临,博物馆研学渐成热潮,逛博物馆、看展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不少人参观博物馆时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烦恼:有的拿着话筒大声讲解,导致展厅十分喧闹;有的将重点文物展柜团团包围,导致其他观众难见展品;有的讲解,听上去很热闹,却夹杂着毫无来由的戏说、杜撰。
历史需要敬畏,讲解要有章法。规范讲解活动,既有助于保持井然有序的观展秩序,又有助于传播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知识和观点。与此同时,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提供讲解服务,也值得深思。
讲解应着力挖掘文物丰富的内涵,用生动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曾侯乙编钟,体现开放包容、和而不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融……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期待邂逅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更希望了解背后厚重的历史、生动的故事。讲解是连接文物和大众的重要途径。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观众走近历史、感受文化,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在收藏、展示功能之外,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
讲解需因人施讲,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截至2022年,我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千人一稿”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照本宣科”更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为不同团体制定个性化讲解方案、了解孩子的语言特点、根据观众意见对讲解词进行创新和完善……国家博物馆第一代讲解员齐吉祥视观众为“衣食父母”,真诚地对待每一位观众,讲解词常讲常新,因此赢得了不同年龄段、各行各业观众的喜爱。
加大创新力度,为观众提供多样的讲解服务。当下,博物馆讲解服务与观众旺盛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缺口。在维持博物馆参观秩序和开放讲解的问题上,已经有一些有益探索。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立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此外,智能语音导览、虚拟讲解、线上讲解等数字化方式,也能更好满足观众需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作用,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帮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是文化惠民的体现,也是文化育人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