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16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基层天地广阔 奋斗书写最美青春(深聚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6日   第 05 版)

  图①:董路通为学生讲解数学习题。
  受访者供图
  图②:张晓敏(左一)为群众发放爱心物资。
  受访者供图
  图③:华梦丽观察草莓苗长势。
  受访者供图
  图④:在珠穆朗玛峰北坳,张卫东向7028米营地攀登。
  蔡 卿摄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期教育版,讲述几名高校毕业生的故事,他们从事着不同职业,奋斗在不同岗位,但都有着相似的人生志向: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踏实肯干,担当尽责,他们用奋斗书写最美的青春。

  ——编  者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卫东

  测天绘地

  勇攀高峰

  本报记者  吴  丹

  “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有了新高程。”这个数字,深深印在张卫东心中。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充分肯定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彼时,张卫东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地理信息1401班的学生,他深受鼓舞,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测绘队员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我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当中,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地,用科学仪器测绘壮美山河。”

  2017年毕业,张卫东梦想实现,入职国测一大队。2019年,听闻珠峰测量项目筹备工作即将启动,他主动请缨,坚持高强度体能训练,完成一系列考核,成为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支援组队员。

  回忆登峰细节,张卫东仍激动不已。这次测量,创造多个“首次”: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人类首次实现了实测珠峰峰顶重力值,全世界第一次在珠峰地区建立全球高程基准……难度可想而知,风险往往难以预测。

  “我们做了大量的登山训练,锻炼体能,适应海拔,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张卫东说,在攀登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时,队友4人结组,凭借登山绳艰难行进,在距离峰顶1/4路程时,猛烈的大风把身后的队友吹倒了,队友迅速下滑、猛拽绳索,自己也随之摔倒,“若是我也带倒前面的队友,3人下滑将直接导致全组滑坠,掉入冰裂缝。”一瞬间,冷静判断,张卫东快速把冰镐反身压在雪里,运用教练平常教导的方式紧急制动。

  2020年5月27日11时,测量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下午3点,张卫东接到两个任务,一是负重攀登至7028米北坳营地进行雪深系数采集,二是接应登顶人员并送去给养物资。时间紧迫,克服困难,原本需要四五个小时的行程,张卫东和队员们只用了2.5个小时。任务完成后,晚上11点28分才回到6500米营地。

  高寒缺氧、狂风雪崩,“珠峰高程测量危险,但只要有机会,我就要抢着报名。”入职以来,张卫东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完成了包括省测绘局、省计量院在内的基线场检定150个和天文测量点建设、重力测量点建设等高难测绘项目。

  也许有人会认为,8848.13米和8848.86米,数据相差微不足道。张卫东却说:“毕业几年来,从校园走向测绘现场,我愈发懂得,精确数据的背后,是科学的精神,是无悔的青春。我愿扛起仪器四处奔走,测天地经纬,攀人生高峰。”

  

  吉首大学毕业生张晓敏

  扎根西部

  无悔韶华

  本报记者  闫伊乔

  “人要趁年轻,多出去看看,在磨砺中收获成长。”在不久前举行的吉首大学“西部计划”宣讲会上,2014届毕业生、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曲松县堆随乡副乡长张晓敏以线上形式,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在西藏工作的故事与感悟。

  2014年毕业季,张晓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一名“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任性’。”从小体弱多病、被家人宠爱有加的张晓敏希望能在基层一线历练成长,为西部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毅然说服家人,坐上了奔赴雪域高原的列车。

  原本在县里工作的张晓敏,先后3次前往平均海拔4500米的邱多江乡驻村。这里交通不便、地广人稀,为了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她自学藏语,走村串户,了解每一家的困难与需求,帮助他们寻求致富门路。

  在邱多江村教学点,张晓敏问几个孩子最想要什么礼物,孩子们“高原红”的脸蛋上露出羞涩的笑容,回答道:“袜子。”那时候,偏远山村的孩子几乎没什么新衣服。张晓敏迅速行动,利用网络为当地村民募捐生活物资。在母校吉首大学与社会各界支持下,半年多的时间里,张晓敏收到了5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

  “振兴乡村,我还有太多事情可做。”2016年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分配至曲松县委办工作的张晓敏,于2018年11月主动请求深入基层锻炼。一个月后,她成为曲松县曲松镇下洛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带领当地村民创造幸福生活。

  张晓敏把旧村部改造成存放爱心包裹和生活必需品的“爱心小屋”;创立党员群众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超市,村民可通过“好人好事”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当村民遇到困难时,她四处奔走,积极为村民解燃眉之急……“想农牧民所想,急农牧民所急”,张晓敏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喜爱。

  从参与“西部计划”到多次主动驻村,毕业至今,张晓敏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我的人生已经与雪域高原融为一体,基层的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义,在祖国边疆奉献青春特别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董路通

  奉献老区

  教书育人

  本报记者  黄  超

  董路通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教书,已是第三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毕业后,他放弃回北京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了湖北省麻城一中,“希望能为革命老区振兴贡献力量。”

  投身教育、服务基层,心愿由来已久。2014年,董路通被东北师大录取为公费师范生,迈出成为教师的第一步。入学以后,他将从教热情付诸行动,假期时多次到吉林、山东、河南等地支教,为当地的孩子们编织梦想和希望。

  小时候,董路通曾有一个从军梦。他认为,教师、军人等职业,都需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2016年9月,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守卫边境城市辽宁丹东的武警战士。2018年9月,光荣退伍,返校复学的他没有丝毫懈怠,重拾学业。

  入职后,董路通从最初经验不足到渐渐掌握教学方法,面对不同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不是班主任,不需要出早操,可他发自内心地想多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为此,他经常主动陪着学生出操。时间久了,他与所教班级的每个孩子越来越亲近。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董路通所教学生中,多人考入“双一流”大学。与此同时,他组建了麻城一中的国旗护卫队,负责新校区的升旗仪式;在教职工团支部任组织委员,为新入职教师的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他说:“把自己奉献给学校、学生,这就是我想坚持做好的事,也是当初报考东北师大的初心。”

  据介绍,东北师大近年来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帮助师范生坚定“强师报国”信念和决心。开设就业微课堂,重点围绕基层就业政策解读、应聘面试技巧等开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

  在董路通看来,青年人要有家国情怀,站在国家发展建设的高度思考问题。教好书、育好人,即将三十而立的他坚守教育理想,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教书育人的美好篇章。

  (徐安童参与采写)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华梦丽

  奔赴田野

  助农增收

  本报记者  丁雅诵

  清晨,明媚的阳光洒进果园。桃树枝繁叶茂,红润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江苏省句容市果牧不忘农场里,总经理华梦丽正仔细地察看果实生长情况。

  今年27岁的华梦丽,已在农村扎根8个年头。“我喜欢土地,喜欢四时交替、播种收获的快乐。”华梦丽说。

  2013年,华梦丽进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学习。毕业后,她与4名同学来到句容,合作创办了果牧不忘农场。真正挑起担子,华梦丽才发现经营农场并不容易:果蔬价格提不上去,部分产品滞销严重,公司账户只能勉强支付员工工资……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华梦丽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愈挫愈勇。通过走访市场与调研农户,华梦丽与团队决定,在完成稳定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农场向体验式经营模式转型。渐渐地,农场被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休闲垂钓、农家餐饮、果蔬配送、菜地承包、动物喂养为一体的田园游乐场。

  农场规模越来越大,带动当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有一次,几位农户急匆匆地找到华梦丽,说自家草莓苗莫名出现大面积死亡。冒着大暴雨,华梦丽二话不说,立即赶到地里察看,“农业技术问题,就得在田里才看得清楚、说得明白。”

  仔细观察后,找到了病因,华梦丽和农户商量出了解决办法——使用脱毒草莓苗。说干就干,她立刻筹备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室。时值夏季高温,她在桑拿房般的实验室里一待就是3个多月,最终在母校协助下,研制出草莓生长的培养基配方。

  “别看她年轻,这女娃娃真有两下子。”提起华梦丽,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她强农兴农的初心也在一组组数据中得到印证:打通供销产业链,农场带动农产品销售230多万公斤,2022年实现人均增收3.38万元;成立助农服务队,将生产技术推广到更多省份,免费技术扶持农户700余户;为中小学生打造第二课堂,为农民打造田间课堂,先后培训学员1.6万余名……“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在农村大地上挥洒青春汗水,我毫不后悔。”华梦丽坚定地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