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新农村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力做好粮食产后服务(话说新农村)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4日   第 18 版)

  保障粮食安全,产能提升和产后服务建设要两手抓、两手硬。在落实好增产措施的同时,抓好粮食产后服务,减少产后损失,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今年夏收,重庆市垫江县金光村种粮大户陈光中40亩小麦刚收完就遇上了阴雨天,晾晒难成了他的“心头病”。刚好,镇上新建起了集清理、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陈光中直接将新麦从地头拉进了烘干房,刚烘完就以每斤1.45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商。

  说起产后服务,老陈坦言:“以前受天气、场所等制约,粮食晾晒是个‘老大难’,有了产后服务中心,麦子收割后及时烘干、及时销售,减少了损失,每斤收购价还比去年涨了5分钱。”

  减损就是增收。目前我国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了产粮大县全覆盖,减损降耗等成效日益显现。

  保障粮食安全,除了种植环节多措并举,做好产后服务同样重要。受天气变化、机收进度等影响,粮食收获后如果不能及时晒干烘干,容易导致水分偏高、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发霉发芽等情况。不少农民储存粮食,待行情好时再销售,然而由于装具和技术跟不上,多因虫害、发霉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全力做好粮食产后服务,保障粮食品质,减少粮食损失,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做好粮食产后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是关键。以烘干服务为例,目前我国粮食产地烘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地区设施装备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要加快补上烘干设施装备短板,加快粮食从“路边晾晒、自然风干”向专业化、科学化烘干服务转变,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减少损失。提升粮食产后服务能力,还要发挥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加大机具设施补贴力度,提升共享与服务能力,带动更多小农户解决“丰收后的烦恼”。

  粮食产后服务要瞄准全链条。粮食成熟后,要经过收获、运输、储存、加工、流通等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餐桌,任何一个环节的“跑冒滴漏”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做好产后服务就相当于多耕种了一块块“无形的良田”。因此,粮食产后要进行全链条、系统化管理,“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力,“一条龙”助力粮食减损、农户增收。《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如果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粮食损失约1100亿斤,相当于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粮食产能提升和产后服务建设要两手抓、两手硬。提升粮食产后服务水平,减少产后损失,我们就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