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态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1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入伏时间如何确定?(把自然讲给你听)

朱定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1日   第 14 版)

  入伏、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你知道吗?每年的伏天不仅天数不固定,入伏开始的日期也不一样。

  民间谚语云:“夏至三庚数头伏”。然而,民间的入伏、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时间上不分地域“一刀切”。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是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作为夏季开始,从全国来看,符合条件的地区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我国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较常年偏早了16天。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往往会很热,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因此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气温升高,大气环流也发生着变化,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带来的变化。今年6月18日前后,南方进入梅雨期,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造成我国南方强降雨频繁。北方受高空冷涡影响,散发性的过程性雷雨天气也频繁出现。

  北方地区入伏和南方地区入伏都很热,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北方的热是干热,过程性雷雨天气多;南方是闷热,伴随着连阴雨的梅雨天气。

  以今年6月以来的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天气为例,表现为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小,为典型的干热型高温天气。这与大陆暖脊控制下的大陆变性高压有关。内陆和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洲腹地,四周环绕的巨大山脉阻挡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当其上空受大陆暖高压控制时,容易形成极强的太阳光照。加上地表水分少,不能起到水分蒸发耗热降温的作用,因此气温迅速上升形成高温天气,并持续高温状态。在气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大,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湿度在30%左右。

  同一时期的南方地区,高温天气的出现一般与副热带高压紧密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很难到达南方的广大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内部下沉气流抑制了云雨发展,伴有下沉增温作用,加上湿度大,因此人们感受到的是闷热,就像在蒸笼中一样,这类天气被称为闷热型高温。在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经常出现此类天气。气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小,一般在5摄氏度以内,湿度在60%以上。

  对老百姓来说,入伏后,宜以防暑降温为主,尽量安然度夏。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