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微观察

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

本报记者 杜尚泽 潘俊强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0日   第 01 版)

  跨越时空,照亮人们前行之路,是思想的指引。

  江苏苏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席话,望向一个城市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几个月前,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布置下这么一个题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溯源思想。《之江新语》有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当时,习近平同志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十多年过去了,对“文化经济”的关注目光一以贯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今天,新征程再出发,面前“何止一座山一道坎”?就像总书记曾引用的宋人杨万里的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当此时刻再提“文化经济”,置于新的时与势之下。

  从全国两会“下团组”,总书记指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到此次江苏之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必由之路,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然要求,成为中国文化的最新表达。

  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互融共促,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的相得益彰,是把文化名片变成经济品牌的转换推演吗?是经济为文化注入动能、挖掘潜能吗?是,却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苏州如一幅“双面绣”,一面经济繁荣,一面人文鼎盛。2500多年的街巷与瞄准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呼应,底蕴厚重的古迹与助力“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工厂车间毗邻,老城新区、古老现代,一步千年。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如何和谐共生?时间给出了答案。

  它是在大历史观下,去岁月深处,激活中华民族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是在系统观念中,将文化置于民族复兴进程下,由古老而现代的文明去撬动未来的落棋弈子。

  也因此,从更久远的时空去端详,高质量发展、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彼此作用,何尝不是又一场实践的开拓?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一路披荆斩棘。当年苏州从多个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探究缘由,有人说,在谈判艰难之际双方放下争执,到古朴精巧的苏州园林转了转,峰回路转;也有人说,苏州的干部讲起英语,向对方传递出开放并蓄的文化气度。文化,于关键处落笔。

  此次江苏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厚文精工的苏州,又走在江苏前列。它的丰富实践,描绘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新时势下的人文经济学,将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发力,题中之义不仅有文化的传承,更有文化的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生不息,也带来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绣娘巧手,一根丝能劈成128股。精工细作的匠心,也绣出了城市气质。苏州平江路上,苏绣的飞针走线凝固了时光。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民族精神,在年轮中积淀、塑造。就像平江路上的青石板,这块是宋代的,那块是明清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修葺。托举华夏大地的文明根脉,不正是这般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流淌了数千年,滋养了这片土地数千年,也不止蕴藏在中国经济的内在脉动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因文化的绵长厚重,而更添磅礴之力。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是事关网络安全和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雪鬓霜鬟的刘韵洁院士向总书记汇报:“今天给您交作业来了,作业有点难,我们完成的时间有点长。”

  中国人的风骨精神、气节品格,早在苦难辉煌的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锻造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后颇为感慨:“过去,人家觉得我们不到一米二,可以不买门票;现在我们发展成一米八九的东北大汉了,要走自立自强的道路,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战略意义啊,所以我到哪都不遗余力地推动强链补链延链。”

  感悟着、铭刻着,我们从历经磨难而生机盎然的中华文明中,收获着。从中,可以清晰定位“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坐标,可以深刻感知“两个结合”的时代注脚。

  今天,“两个结合”里的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总结,是思想的解放,指向未来、领航未来。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声声慢》的曲调流转着年轮。

  当经济发展活化千年文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融汇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熔铸于创新动能澎湃的沃土,又将创造出怎样的未来?

  凝望历史的深处,实则是凝视前行的方向。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