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制度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程 焕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7日   第 12 版)

  今年3月1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的法律概念,突出产区保护、源头管控和系统治理,构建全过程法治保障。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享有“英雄河、美酒河、生态河、美景河”的美誉。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入长江,近年来,贵州省将赤水河作为全省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启动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等12项措施,出台实施《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问责办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让赤水河流域环境质量逐步向好,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

  赤水河保护是贵州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2017年以来,贵州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生态文明评价考核;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以及40余部配套制度,实施生态司法修复制度……

  贵州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被列入国家推广清单,涵盖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环境治理体系、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生态司法等13个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经验。

  2022年初,《贵州省“十四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出台,逐步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不久,《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印发,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要求贵州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从‘试验区’向‘先行区’提升,意味着我们要以更高目标、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已全面建立,未来将抓住用好重大政策机遇,探索创新山地生态系统保护利用模式,推动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求突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