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青年创作者和他们的影视作品之所以广受关注并获得观众喜爱,关键在于他们与时代同行,呈现出追求创新、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创作逻辑。
青年作者在创作科幻题材作品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科幻符号的套用,而是将属于他们的时代记忆和家国感悟融入创作,展现出新一代创作队伍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
影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创作者的持续努力。只有引导青年人才多创新、出精品,中国影视的天空才能群星璀璨。近10年来,一批青年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等影视人才成长崛起,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更多新类型、新思路,为影视行业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看”的新趋势逐渐形成
大众对优质文化产品需求旺盛,国产影视剧已经回归“质量驱动”的创作模式,以内容为本、追求艺术表现力成为创作共识。年轻观众群体日益庞大,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空间,“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看”的新趋势逐渐形成。这批青年创作者大多是80后、90后,在创作实践中成长成熟。他们积极拥抱新技术,注重探索艺术风格,高度关注观众需求。
以青年导演为例,他们普遍注重以日常性替代戏剧性,注重在朴实自然的形态中讲好一个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好故事。同时,他们擅长彰显自身的审美风格特质,创作出叙事线饱满、富有个性和艺术张力的影视剧作品。导演文牧野的《奇迹·笨小孩》以小见大,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与社会视野,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成长,其情感逻辑具有可信度;导演刘江江的《人生大事》以有温度的寻常故事细描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导演饶晓志的《万里归途》细腻呈现人物在巨大挑战之下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青年导演的创作,以更多元的题材、更鲜明的类型叙事、更独特的切入视角,将好故事讲好,展现出青年创作者求新求变的共性。
这批青年创作者成长成熟于互联网时代,不仅接受经典文化滋养,也深受大众文化熏陶,更易与网络文学等新文化样态融合互动。他们熟悉当下青年观众的观赏心理和审美习惯,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受众,有能力提升影片或剧集的话题度。导演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中,行星发动机、量子计算机、数字生命等呈现了具有魅力的未来图景,同时,作品通过科幻内容与影像美学表达家国情怀。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动画影片,则展示了青年导演在审美现代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的持续努力,显示出面向广大观众的创作志向。
深耕主题表达,现实主义创作实现突破
随着影视创作和生产环境的变化,播出和观看方式的升级与革新,影视剧创作者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青年创作者和他们的影视作品之所以广受关注并获得观众喜爱,关键在于他们与时代同行,呈现出追求创新、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创作逻辑。
青年创作者的创新特质,没有仅停留在艺术手法的迭代,而是聚焦对主题表达的深耕,体现在现实主义创作的突破。关注现实、打动观众,成为他们的创作共性。他们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历练中逐渐摸清了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尝试用经验和智慧去回应人生课题与艺术命题。比如,《欢乐颂》《我在他乡挺好的》《三十而已》等电视剧创作,着意表现新时代女性的奋斗人生和情感生活;电影《无名之辈》积极捕捉与描绘生活的琐细,深掘人物内心的一方天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电影《爱情神话》则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中都市男女的感情生活……用影像为时代与文化做出生动的注脚,充分显示出年轻一代创作者对题材的开掘能力和内容创作的表达能力。
真正的现实主义始终有吸引力,也是衡量一部文艺作品、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维度。在这个意义上看,电视剧《三体》的创作团队提供了较好范本。在改编和拍摄这部科幻作品的过程中,这些青年创作者坚持以“现实主义手法”还原剧作内核,用现实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三体》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努力将宏大的科幻故事置于现实中,并赋予心理呈现的内容,注重将悬念、意象和音乐相结合,剧情紧凑,场景设定意蕴丰富,同时将写实故事的营造与动画描绘的“三体游戏”交织呈现,拉近了观众与科幻想象世界的距离。可以说,《三体》再次印证了现实主义的魅力和青年创作者的实力。
类型和题材多元拓展,视野和格局自信开放
近年来,影视产业经历着新的转型,原有的创作制作、发行播放等环节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个鲜明特征是类型化的成熟。在这个层面上,国产影视剧创作有较大发展。比如,《开端》等剧集的创作者了解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熟悉观看网剧长大的这一代观众的审美偏好。剧集以短剧集为主,侧重叙述价值和交流功能。
这些青年创作者显示出较强的风格化追求,以新的视听语法吸引观众,寻求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青年创作者展现的,既是类型和题材的多元拓展,更是内容视野和创作格局的自信开放。他们将目光投向大众的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在看向中国的同时,也观照世界,表现出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以科幻题材为例,青年导演在创作科幻题材影视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感的探讨,注重让更多外国人认识并了解“中国故事”,而不仅仅关注科幻电影的“科技属性”。青年作者在创作科幻题材作品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科幻符号的套用,而是将属于他们的时代记忆和家国感悟融入创作,展现出新一代创作队伍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正是这样积极拓展对话空间的国际视野和创作思路,使不少影视剧为更广大观众奉献精彩新鲜的好故事,传递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价值理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
有效注入“情感源泉”,做出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影像创作探索
从虚拟拍摄技术到扩展现实和混合现实的运用,从故事延展到特效升级……通过“科学+技术”的方式更新换代,不仅为中国故事插上想象的翅膀,也推动着影视行业的工业化进程。借助新技术的优势,在拍摄、剪辑、制作各环节中实现高效沟通、周期把控、精细预演,赋能影视叙事,呈现蓬勃生机。
青年影视创作者对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意识非常强,尤其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虚拟影像、动作捕捉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发展,将为影视行业带来愈发重要的影响。如何将技术、艺术与新一代的精神气质、文化需求更好地融合,是关键的内容,揭示了更多可能性。
技术并不能代替一个好故事。运用智媒时代丰富的资源,在创作上更好地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注入“情感源泉”,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导演郭帆所言,我们不要忘掉电影的本质是故事,而情感是电影的内核。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喜剧、悬疑等类型片仍受到网络环境下青年观众的欢迎,但真正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幽默搞笑的创作风格,更是影视作品的故事内容。剧情丰富、内容有深度、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这三个因素在受访者的偏好选择里,全都超过了半数比例。这对青年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影表现和技术方法的变革是表层的,关键是表达方式的变革。青年创作者需要在原有讲故事的路径上有所突破,做出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影像创作探索。
以文化为根,以生活为源,为新时代新征程放声高歌,用影像谱写新时代的华彩篇章,是青年创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