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7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6日   第 18 版)

  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加强预防性保护和精细化维护。全面摸清文物健康状况,为文物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完善风险防控和预警手段,及时发现、排除风险,减缓文物劣化过程。除了文物本体保护,还要加强周边环境治理。

  加强文物科技研究。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强文保单位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创新体系。

  加强数字化保护工作。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数字化建设,建立文物数字档案,为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规范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建立资源开放平台,加强数字资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本报记者  付明丽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瑞霞:

  创新文物展览展示形式

  文物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盘活文物资源,要坚持与时俱进,依托丰富多元的展览展示形式,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让文物可亲可近,焕发新的生命力。

  改变办馆理念,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博物馆应把握不同层次观众的个性差异,主动适应观众需求,注重分众传播,做好自己、做出特色。

  用好数字科技,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让文物灵活地“动”起来,增强趣味性、互动性、观赏性。

  用有温度的方式,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深入挖掘文物蕴藏的故事,梳理背后的历史文化,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愿意听的方式讲故事,让文物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同时开拓文物故事传播平台,让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得到广泛传播。

  (本报记者  李  蕊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

  提高文物研究阐释能力

  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提高文物研究阐释能力,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继续挖掘好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专业人才和专家从幕后走到台前,积极与社会大众直接交流对话,传播文物价值,引发共鸣共振。要加大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研究,不断活化利用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让文物活起来。

  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文物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文物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考古论坛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交流,既可以把国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到国内,又可以通过现场交流和实地走访,让国外专家亲身感受中华文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鲜活、独特的中国形象。

  (本报记者  朱佩娴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

  抓好文物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持续抓好文物战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一步。

  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实践锻炼,为文物保护方面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完善文物相关工作者的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奖惩机制,鼓励他们积极作为、潜心研究。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支持高校文物相关专业建设,鼓励跨专业招生,让更多优秀青年加入文物工作中。建立健全文物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体系,让文物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和文物工作的需要。

  有梯队地培养文物保护科技人才队伍。合理规划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师徒相传、大学教育培养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有层次、有梯队的文物战线干部人才队伍,确保文物工作的可持续性。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