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们回信中指出:“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文艺繁荣发展、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一代代艺术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艺术一线的精彩人生故事……
——编 者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7个篇章,讲述了故宫博物院青年研究员在研究《千里江山图》时“穿越”到北宋,以展卷人的身份和《千里江山图》原作者、北宋画家王希孟互动的故事……6月30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第322场。
半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为指引,围绕艺术创作、各类演出、对外交流、艺术教育、文旅融合、数字创新等,用心呈现《只此青绿》《绽放》《诗忆东坡》等剧目,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老艺术家莫德格玛——
“在舞台上,我们是艺术的使者”
1956年,14岁的莫德格玛第一次登上前往呼和浩特的火车。带着父亲卖鸡蛋和羊皮换来的钱,伴随着火车“呜呜”的长鸣,莫德格玛第一次远离家乡、走进城市,来到了内蒙古歌舞团音乐舞蹈戏剧培训班……
培训班里,一支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挤奶员舞》让莫德格玛很激动:演员们双手轻展,随着音乐的律动起舞,蒙古族少女挤牛奶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莫德格玛被这曼妙的舞姿吸引,都快看呆了:“阿妈每天都挤牛奶,那么平常的生活场景,竟能变成舞蹈,在舞台上展示得那么美!”莫德格玛说。
从那以后,莫德格玛全心学舞:凌晨三四点,天色漆黑,莫德格玛就起床穿衣,悄悄前往排练室;排练室的门被铁链锁着,莫德格玛便将门错开缝儿,让自己的身子钻过去;凌晨空无一人的排练室里,莫德格玛一练就是几小时……
勤学苦练之下,莫德格玛的舞蹈技艺日臻成熟,一支秀美惊艳的《盅碗舞》,让她在内蒙古歌舞团声名鹊起……1962年1月13日,东方歌舞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前身之一)在北京成立。按照组织安排,莫德格玛随后加入东方歌舞团。
莫德格玛随团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时,为观众们表演了《盅碗舞》,“柔如云、走如飘、快如飞、轻如风”,莫德格玛把“碎步飞走圆场步法”“双肩柔韵”“弹抖碎肩”等高难度舞蹈动作展现得惟妙惟肖,在舞台上,她手持盅、头顶碗,姿态优美、翩然起舞,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通过莫德格玛的舞姿,观众们仿佛走进广袤辽阔的大草原,看到翻腾的绿浪、巍峨的青山;一支舞毕,观众们往舞台上抛去鲜花,献上掌声……1963年12月至1964年7月,莫德格玛又随团赴法国、意大利等国访问演出;海外观众折服于中国舞蹈之美,有时莫德格玛能连续谢幕高达6次。
1964年,莫德格玛成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蒙古舞蹈 “赞歌”的领舞;1978年,她被选拔为赴美国的中国艺术团主要独舞演员,表演的《盅碗舞》和《草原女民兵》获得当地媒体赞赏。在一次次演出中,莫德格玛感受到艺术家的责任,她说:“在舞台上,我们是艺术的使者。”
1982年,在庆祝东方歌舞团成立20周年庆典上,已是著名舞蹈家的莫德格玛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于是她学习人体解剖学,钻研蒙古舞的动作、姿势、规律和特点;在编写《蒙古舞蹈部位法》时,她利用人体部位名称,提炼舞蹈动作名称,推动蒙古舞的系统训练。莫德格玛还连续出版《蒙古舞蹈文化》等著作,阐释蒙古舞蹈理论。此外,莫德格玛积极参与舞蹈教学活动,培养青年艺术家。年龄渐长,莫德格玛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练功的劲头儿,全身心地投入蒙古舞美学研究和传艺授课的事业……
艺委会副主任郭蓉——
“没有先来后到之分,没有名气大小之别”
1984年,年仅13岁的郭蓉还是一个腼腆稚气的四川小女娃。当年,时任东方歌舞团团长的王昆率团到四川演出,郭蓉的父亲带着女儿前去拜访。当着王昆的面,郭蓉演唱了《我爱你,塞北的雪》《党啊,亲爱的母亲》等歌曲,还拉了几首小提琴曲。王昆听完,当即决定招收郭蓉进团,甚至安排郭蓉当天便随团登台演唱……回忆这段经历,郭蓉感慨万千地说:“这是一个改变我命运的机会。”
身为一团之长,王昆工作繁忙,但总是关心着郭蓉的成长。郭蓉进团后,王昆给她安排了声乐、形体、乐理、钢琴、外语等多门课程。王昆告诉郭蓉:“走艺术这条路,必须要学文化、长知识。”王昆的话,郭蓉牢牢记在了心里!
郭蓉当时是团里年纪最小的独唱演员,每当需要伴唱配合时,远征、牟炫甫、成方圆等前辈便主动提出给她做伴唱。伴唱的人站在侧台,没法在舞台上露脸,但前辈们毫不在意,拿着麦克风在侧台默默支持郭蓉。郭蓉回忆:“没有先来后到之分,没有名气大小之别,所有人都形成合力,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艺术的魅力。”
在国外演出时,郭蓉也经常演唱一些当地歌曲。她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学习用各国本土语言演唱在地国的经典流行歌曲。郭蓉发现,音乐的魅力将不同的文化连接在一起。
如今,除了演出工作外,郭蓉还担任集团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动承担了许多艺术比赛、培训的指导工作。有空的时候,她也会前往各院校向年轻的从艺者分享自己的艺术理念——“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承担起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舞蹈演员孟庆旸——
“推开‘青绿’这扇门,它是无边无际的”
孟庆旸2012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凭借出色的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不到一年半,孟庆旸就担任了领舞,并在一系列演出中崭露头角。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一场场晚会、一次次艺术交流中,孟庆旸增长着舞台经验,锤炼着艺术风格。
每年除了大型演出,她还主动参加基层慰问活动,从中感受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前在农村演出,孟庆旸和演员们主要跳国外的舞蹈;这几年,他们更多会呈现中外融合的节目,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推荐国外优秀舞蹈艺术。
2021年,孟庆旸遇见了改变她命运的颜色——“青绿”。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今人视角,将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交织成一幅人文画卷。孟庆旸在剧中饰演“青绿”,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意涵丰富的形象。
排练期间,孟庆旸查阅宋代文化典籍,研究宋代文学和绘画,沉浸在宋代的美学意蕴中,试图找到青绿的状态。孟庆旸说,《只此青绿》与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息息相关。《千里江山图》的“气韵”,隐含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与自然万物共存”的哲学。“这种审美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也是我们中国舞者的根与魂。我要做的,就是通过肢体动作展示出这份气韵!”
如今,《只此青绿》已在全国巡演超过300场。一场场演下来,孟庆旸觉得自己开始懂“青绿”了:“推开‘青绿’这扇门,它是无边无际的,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岁月……”
百场如一,时有新感悟。“正因为‘青绿’没有边际,我仍然会对它有新感受。这种无边无际也吸引着我,让我时时刻刻想站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出!”孟庆旸说。
声乐演员徐铭聪——
“舞台不分大小,能站上去给观众演唱就特别幸福”
多年前,10多岁的徐铭聪到北京学艺考学,恰巧住在东方歌舞团附近,“啥也不认识,就知道有个东方歌舞团。”其中李谷一、朱明瑛等人是徐铭聪儿时的偶像。2009年,东方歌舞团整体转企改制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徐铭聪顺利考入集团……
谈起这些年的工作感受,徐铭聪觉得自己很快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剧《绽放》、舞蹈诗画《国色》……层出不穷的作品与广泛多样的表演形式给像她这样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提供着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尽情享受舞台。
2022年,徐铭聪参演了国风音乐会《千年一声唱》,表演流行和戏腔结合的古风歌曲《赤伶》,负责演绎传统戏曲部分,高亢的戏腔配上悠扬的曲声瞬间点燃现场。集国风、国潮、国韵于一体,《千年一声唱》带给观众新的艺术体验,在徐铭聪看来,“其实,观众很喜欢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文艺工作者要想办法呈现好。”
小舞台也经常有徐铭聪的身影。她记得,有一次去湖北下乡演出,观众们特别热情。演出结束后,有观众给徐铭聪的社交账号留言:徐老师人美歌甜,演唱婉转动听,余音绕梁。徐铭聪回复互动:昨晚喝了胡辣汤,真好喝!谈及此,徐铭聪说:“舞台不分大小,能站上去给观众演唱就特别幸福。”
最近,徐铭聪随团前往陕西榆林采风,不仅参观了陕北民歌博物馆,还观看了当地乡亲们的表演,乡亲们的表演朴实亲切;观演结束,歌声久久萦绕在她耳畔。徐铭聪说:“他们的表演特别真实、真诚、真挚,作品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徐铭聪觉得,表演者应该更加贴近观众:“好的表演就应该为人民服务。”她希望能不断磨炼专业技艺,传承老艺术家风骨,让艺术服务更多的人!
(实习生康一帆参与采写)
■记者手记
唱响主旋律 舞出精气神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从艺年代不同、经历各异,但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始终息息相通!从国外民族民间舞蹈到中国传统舞蹈,从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到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家们紧跟时代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一部部广为流传的剧目,用艺术滋润着观众的心田……
舞台之上,艺术家们倾情表演、绽放光彩,谱写文艺华章;舞台之下,艺术家们潜心学艺、钻研业务,坚持着文艺工作者的操守与艺德。正是有了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坚守与传承,努力携手攀登文艺高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才能为观众们捧出众多文化大餐。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一如既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精品、精益求精,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