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应成为作家的必修课(艺海观澜)

陈应松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30日   第 20 版)

  大地不会老去,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才可能有好文字、高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将生活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体的,离开生活就等于离开人民,深入生活需要有大树扎根一样的笃定和投入。

  从2000年开始,我深入湖北神农架林区,这一“扎”就是20多年。如果说最初还是抱着去找素材找故事的目的,现在,我已经选择住在神农架,把身心全部寄托在这里,把“根”扎在这里。我住的地方紧挨原始森林,晚上能听到各种野生动物的叫声,门前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到了夏季,溪流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河。这里的秀美景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赐予我源源不断的灵感。我据此创作的“神农架系列小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等荣誉。现在,每天面对神农架的青山、白云、村庄、山民,我的关注和情感从自发进入自觉的阶段,对人民、对生活、对生命和生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这几年创作的小说《森林沉默》《豹》以及书写神农架林区的散文、随笔,就是我对生活更加自觉的观照。

  像对第二故乡神农架一样,我对故乡湖北荆州公安县的感情也是持久且深沉的。这片土地千百年来,耕种的都是稻麦黍稷。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敢想敢为的乡亲们开始在田间种起一种藤本植物。这些植物的浆果五颜六色、珠圆玉润、清香甜蜜。深沉严肃的土地由此变得浪漫可人、摇曳生姿……我于202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天露湾》,写的就是家乡农民种植葡萄并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一般认为,长江以南不适合种葡萄,但故乡的农民种出了、种成了、种好了,而且闯出了市场,打响了品牌。在勤劳致富的路上,中国农民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创新精神,这是我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的,也是小说艺术感染力的来源。

  无论是在神农架还是在公安县,我总能感受到乡亲和朋友们的热情,总是有回家的感觉。在这些地方采撷的灵感、获得的故事,都是亲切的,带有温度的,它们唤起了我的创作激情,唤醒了那些尘封和沉睡的情感。抓住故乡,抓住生活,让我的亲情乡情不断升华,让我的文学生命力更加旺盛,也提升了我对文学丰富性和广阔性的认识与信心。

  前不久,我参加了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来到《山乡巨变》作者周立波的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在那里我受到了震撼,得到了教育和启发。我听人们讲述周立波当年创作《山乡巨变》的许多故事,又去重读了这部经典作品,感受到其中浸润着的浓稠的乡土味、人民情。作家笔下的所有故事、灵感和语言,都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来的。如果作家没有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就无法传递出这样的原汁原味。要把风土人情、乡风乡俗和俚语方言,转化成生动的文学语言,靠的是对农民的感情,对乡土的沉醉。

  联想起自己这些年深入生活开展写作的经历,我认识到,想要写好作品,必须老老实实当人民的学生。大地不会老去,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才可能有好文字、高境界。对当下的作家来说,选择很多、诱惑很多,越是如此,越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诚实劲,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子,走到人民生活中去,重拾对人民和文学的敬畏,重拾炊烟下的视角、火塘边的视角、热炕上的视角。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作家的必修课。作家要以极大的热情去开掘其中的真义,倾其一生去践行这样的创作理念。惟其如此,才能汲取生活的营养,体察真实的情感,进而静下心来诚实写作,实现我们的文学理想。

  (作者为作家)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