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健身圈,更好建身边(评论员观察)

崔 妍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8日   第 05 版)

  进一步提升健身设施按人口要素、群众需求均衡布局水平,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利用废旧厂房、城市边角地,建设口袋体育公园;把健身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绿道连通起来,形成园林健身步道系统;在农村公共活动场地配备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的健身场地在人们身边建成,免费或低价向社会开放,受到广泛欢迎。

  健身去哪儿?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话题,也是各级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但尚难充分满足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不久前印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夯实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基础,对于解决好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目前,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人,对健身场地设施有着越来越高且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进一步提升健身设施按人口要素、群众需求均衡布局水平,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更加合理地配置健身设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随着人转、跟着人走,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多层次多样化健身圈。一方面,要加大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加快补齐农村健身设施短板,使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公平可及地惠及群众。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多方面健身需求。除了拓展居住区健身设施供给,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或改建一批符合群众需求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向社会高质量开放的公共足球场等,并完善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

  在群众身边建设更多健身场地,只是第一步;通过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使用体验,更为关键。场地设施好不好用、符不符合需求,直接影响人们的健身热情。老人和小孩在社区时间最长、使用设施最频繁,配置健身场地设施时,要特别注重进行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同时,应增加可全天候使用的健身设施数量,推动有条件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价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应在举办赛事之余制定赛后利用方案,增设适合大众的健身休闲空间。此外,应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拥有更多高质量的健身场地,是社会的共同期盼。顺应群众健身新需求,下更大力气在群众身边建设更多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场所,同步提升服务水平,就能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健身,在更专业的场地中锻炼,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放松身心,绘就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美丽画卷。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