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社会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市大渡口区:大力培育重庆小面产业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6日   第 14 版)

  重庆小面作为重庆市特色食品,不仅受到重庆人的钟爱,也受到不少外地游客的青睐。以前要品尝地道的重庆小面,必须去重庆本地“线下打卡”,如今,重庆市大渡口区通过大力培育重庆小面产业,抢抓预制菜发展契机,推出预制重庆小面,让重庆小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技术驱动  产业蝶变

  截至目前,重庆市内小面线下门店约8.4万家,但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为做靓“重庆小面”这张美食名片、做大“重庆小面”这个特色产业,大渡口区建立重庆市小面产业园,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平台,吸引企业落地生根、快速发展。

  在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重庆市小面产业园生产中心、小面中央工厂、小面检测中心等正在修建,重庆小面产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计划到2024年,全面建成一条完整的现代化食品产业链条。

  技术驱动,产业集聚,大渡口区推动重庆小面从小作坊向大产业转变,为重庆小面走出重庆夯实根基。

  创新发展  传承文化

  干溜小面、肥肠面、铺盖面……如今,重庆小面已有300多种做法,展现出重庆人在面食制作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庆小面体验中心所在的“金鳌田园”综合体,满山的梯田随四季变化展现出不同的农业景观,插秧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家长前来体验,成为科普教育、亲子体验、学习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此外,大渡口区推出以大渡口本土文化为内核的系列文艺作品,开拓重庆小面文创市场;连续3年举办“中国·重庆小面文化节”,配套开展技能大赛、产业论坛等系列活动,为重庆小面产业发展赋能。

  打造品牌  香飘海外

  自2021年8月重庆市小面产业园启动建设以来,40余家企业累计投入超43亿元发展小面产业,成功引育“辣来主义”“金牌干溜”“井谷元”等品牌。同时,大渡口区积极推进重庆小面预包装食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精心制作“渝面侠”重庆小面品牌形象。

  大渡口区以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推动小面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展会;制作重庆小面宣传短片在核心商圈、热门景点、轻轨站台等场景投放,辐射人流量突破1亿人次;策划并实施“重庆小面大渡口造”社会化传播项目,展示重庆小面独特魅力。

  同时,推动企业积极在各类电商平台布局,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大宗采购专区等,拓宽销售渠道。积极筹备第三、第四季度聚焦“百团千企”马来西亚经贸活动等国外宣传推广活动,已有2家品牌在东南亚市场打开局面。

  在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快消品产业领域,全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4家,2022年全产业实现营收24.3亿元、同比增长47.3%。力争到2026年,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快消品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

  创新奋进  未来可期

  大渡口区充分认识标准对食品工业,特别是小面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围绕重庆小面标准化战略,先后制定《重庆小面》团体标准、《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重庆小面》,编制《重庆小面门店经营服务规范》。

  2023年,重庆小面产业成功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的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以重庆小面产业为主导的重庆市麦制品产业集群被列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3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小生意”变成“大产业”,曾经是老工业基地的大渡口区,利用重庆小面产业助推转型升级。2022年,大渡口区全区工业经济规模实现历史新高,获评全国2022年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获得国务院关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成效明显城市表扬激励。

  数据来源: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