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春节一过,山东省宁津县津城街道码头孙村村民孙长志便张罗着外出打工。今年母亲生病,他既要照顾老人,又想外出赚钱,这让54岁的他犯了难。
着急之际,村党支部书记孙长鹏上门讲政策,说起全县正在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啥是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老孙一下子动了心,起初的顾虑也打消了,“咱年纪大,出去找工作不好找,家门口上班,还能抽空回家照顾老人,这个适合我!”
登记个人信息,写上特长和意愿,留下电话。不久后,孙长志便接到电话。在宁津县农产品骨干保鲜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先接受安全培训、岗前培训,再参加技能培训,孙长志上岗了,1个月能赚4000多元。“虽然比在外打工赚得少了点,但是又能赚钱又能顾家,我很知足。”孙长志说。
和他一样,去年一年,宁津县有985名留守人员参与以工代赈项目,领了1442万元工资。这985名留守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家庭条件一般,有一定劳动能力、无法外出打工的人。
在宁津县张宅闸改建以工代赈项目,79岁的杨风皋在此打扫卫生,一个月工资能领到3000多元。60岁的肖文起做装卸工,一个月能领到3900元。
除了少部分有特长的人员外,大部分人被安置在安装工、机械操作工、搬运工、保管员、炊事员、安全员、看护员等“三工四员”岗位上,这些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易学易干的工种,能确保岗位设置人性化、个性化、科学合理。
“如何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宁津县立足工作实际,坚持以务工代替赈济,用项目推动发展。”宁津县发改局副局长吴延筱说,他们探索建立了“1253”工作法,即:一项机制、两本台账、五步到岗、三方监管,推动以工代赈工作顺利实施,初步取得了群众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的良好效果。
具体而言,建立了由分管县领导任总召集人的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宁津县以工代赈项目台账》和《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台账》,坚持宣传发动、组织报名、按需设岗、因岗选人、双向选择“五步走”,着力解决好以工代赈工作中的用人问题,建立健全了乡镇、项目主管单位、发改部门三方共管的薪酬发放闭环监管机制。
2022年,宁津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个,总投资12.6亿元。目前,登记入库人员2377人,其中,50岁以下166人,50岁至60岁1379人,60岁至68岁832人。
“我们立足发改部门立项审批职能,要求凡是国家、省市安排的涉农资金项目,县、乡政府投资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类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时,原则上都要求从当地吸纳一定数量的务工人员,尤其核实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金额,确保达到政府补助资金的比例要求。”宁津县发改局局长李荣兴表示。
今年,宁津县谋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个,总投资15.2亿元,预计带动2251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4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