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22年以来,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实践“党组织引领、村集体经营、专业企业参与、农业金融助力、广大农民主体”的“五方共建”模式,打造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农民利益有保障、集体增收有渠道、金融助力有抓手、企业发展有平台、组织引领有阵地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初夏时节,行走在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下屯村,一座座钢架大棚里绿意盎然,一株株西红柿藤攀爬在棚内专用吊绳上,长势喜人。
2022年以来,密云区河南寨镇探索实践“五方共建”的设施农业新模式,新建设施大棚239个,实现西红柿销售订单4300余万元,真正让“菜篮子”成为百姓的“钱袋子”,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
家门口就业,村民收入有保障
在下屯村绿火生态农场大棚内,今年50岁的刘桂华和几名村民一手拿筐,一手采摘成熟的西红柿,忙得不亦乐乎。“这种原味西红柿口感好,很受欢迎。”看着绿油油的藤上结出又大又嫩的西红柿,刘桂华笑得合不拢嘴。
密云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生态涵养区和涉农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两山’理论样板区要求,发挥密云好山好水好生态的优势,全力推进‘产业设施兴、人才服务兴、文化文明兴、生态环境兴、组织机制兴’的‘五兴乡村’建设,大力发展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特色品牌,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好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说。
河南寨镇地处潮白河冲积平原,水土资源丰富,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然而,土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设施农业大棚建设资金需求较大,虽有财政补贴,但对大部分村民来说,仍是一道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五方共建’的设施农业新模式,即党组织通过市、区政策引导,促进土地经营权回流村集体,村集体以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农业金融助力,推动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带领下的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新机制。”河南寨镇党委书记刘铁军说。
正是在这一创新机制的推动下,绿火生态农场项目得以在河南寨镇顺利实施。农场占地689亩,新建128个钢架大棚,土地涉及4个村670多户。
刘桂华正是这670多户中的一员,她将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每亩地农民每年可以收入1500元,之后每年每亩递增50元。农民受益的同时,村集体作为经营主体也能获得固定收入。按照约定,企业再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使用权收益费,每年每亩不低于500元。绿火生态农场中属于下屯村的土地面积有350亩,也就是说,下屯村村集体每年有17.5万元收益,这笔集体收入将来会全部回馈给村民。”下屯村党支部书记肖长付介绍。
现在,刘桂华已经不再自己耕种土地,转而进入农场工作,在土地收入之外还可以获得每月4500元的工资收入。“土地流转分红每年6000元,再入园打工挣工资,收入比过去高多了!”刘桂华告诉记者。
同样在大棚里忙碌的还有沙坞村村民张建华,过去她在顺义区一家商场当导购员,保底加提成每月六七千元。今年3月,她来到绿火生态农场种起了西红柿。“家门口就业花销小,现在一算账,纯收入反而更高了!”
党组织引领,企业吃下“定心丸”
记者了解到,下屯村之前的土地租赁价格在每亩地1000元左右,现在上涨到了1500元,且每年递增;再加上支付给村集体的500元,相当于每亩地的使用成本超过了2000元。企业还要承担棚室建设以及生产经营的投入,这样一笔生意企业愿意做吗?
绿火生态农场负责人侯彬彬坦言:“土地成本提高了一倍,确实需要谨慎考虑;但我们认为项目落户河南寨镇有两大优势。一是具备规模效应,京郊农村的土地资源相对稀缺,普遍存在零散化问题,这次我们与4个村同时签约,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一举建起了128个高标准钢架大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镇党委政府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机制、搭平台、搞服务,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128个钢架大棚,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以往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与一家一户签约存在风险,所以企业不愿投、不敢投。”侯彬彬说。
“‘五方共建’模式的关键就是党组织引领。”刘铁军说,来投资的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合同,是经过镇、区经管站层层审核的,区里司法局也要审核把关,签约后镇里备案,同时镇里也会向区里报备。对企业而言,合同的可靠性比和村集体或单个农户签高很多。同时,因为有相关部门的参与,老百姓也放心。
2022年,绿火生态农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充分了解企业规模和经营模式后,我们为企业制定了专属的授信方案,在企业无法提供抵押物的情况下,实现了以信用方式为其授信1000万元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密云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邢佳说。
新模式助力,引才创业活力足
在传统雇用模式的基础上,绿火生态农场也在不断探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参与到蔬菜种植中来。
陈光曾是一名IT从业者,详细了解农业支持政策后,他从企业辞职,来到绿火生态农场,当起了职业农民。“我本科学的是生物工程,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农场提出的分配机制非常有吸引力。”陈光说。
目前,陈光的团队负责经营农场7个大棚。“我们负责出人工、出技术,收入与产量挂钩,亩产1.2万斤以下,农场按照成本价统一收购;亩产1.2万斤以上,超出部分的销售收入,农场与个人按照3∶7的比例分成。”
“只要肯下功夫、钻研技术,亩产达到1.5万斤没有问题。”陈光说。
像陈光这样的城市白领重新回到农村,成为职业新农人,说明了创新合作模式和分配方式的可行性和吸引力。从大田到温室,种植方式变了,从低矮到宽敞,工作环境变了,从固定工资到按比例分红,收益方式变了,这些变化正在吸引城市里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对于农场来说,新模式还可以节约成本,激发农民积极性。
“我们团队5个人承包了30个棚,平均每人负责6个棚,全部种西红柿。如果完全自己经营,风险较大;合作种植的模式下,我只管干活,尽最大可能提高质量和产量。”来自四川的职业农民田文说。
“让农民拥有更体面的生活,让农业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努力培育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农业技术人才,这是我们的初衷。”刘铁军说。
目前,绿火生态农场大约1/4的棚室采取这种合作种植模式,剩下3/4则由农场雇用周边村民进行种植。“我们有专门的技术团队,为农民种大棚提供技术支持。种过这一季或者一年之后,村民更有经验了,他们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种植的模式,收益也将更可观。”侯彬彬说。
■记者手记
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面对设施农业发展难题,河南寨镇建机制、搭平台,通过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与政府、集体、农民的相融合作,不断提升产业活力。
土地还是这片土地,农民还是这批农民。五方共同发力,河南寨镇的设施农业发展渐入佳境。“五方共建”模式的关键是党组织引领,地方党委政府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相信这样的机制一定能够让农业经营更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