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育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6月04日 星期日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小学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

确保美育让每个孩子一生受益(深聚焦)

本报记者 吴 丹 吴 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4日   第 06 版)

  图①: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学生参加课桌舞比赛。
  周洪峰摄(影像中国)
  图②:贵州省黔西市甘棠镇甘棠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弹古筝。
  周训超摄(影像中国)
  图③: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风小学学生在非遗工坊欣赏剪纸作品。
  陈其保摄(新华社发)

  一支支画笔,绘出美好童年;一首首乐曲,奏出心中旋律……“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一场场文艺展演活动在各地各校开展。舞台上、展览中,自信的笑脸、生动的作品,折射出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如何上好美育课程?怎样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如何强化乡村美育发展?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小学师生,听他们讲述美育故事。

  改进教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讲述人:江苏省南京市南昌路小学音乐教师  胡贞贞

  听,这是我们学校的上课铃——伴随二胡曲《赛马》,孩子们脚步轻快地走进教室。学校开设了民乐特色课程,每名同学每周都会上两节民乐实践课,全班一起学习民族乐器,有琵琶、二胡、竹笛、葫芦丝等。

  我教授的乐器是琵琶。从一年级开始,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乐器、带领他们欣赏名曲,激发兴趣。几节课后,同学们人手一把琵琶,开始学习演奏。“右手手指捏成小圈,开始空弦弹挑……”就这样,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

  学生的演奏水平不同,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成就感?我们建立了班级乐队,有的同学弹主旋律,有的弹伴奏声部,还有的敲碰铃、击小鼓。儿童节的汇报演出,全班齐上阵。听着“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演奏,我十分感动。

  学校有600多名学生,人人都能在校园里欣赏民乐。我希望孩子们不仅学会技能,更能感悟民族音乐文化。若干年后,不管他们身在何方,听到民乐时会有一种共鸣。

  南昌路小学校长华萍说,学校推进民乐进课堂“全员普及”,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学习民乐,“我们希望,对美的感受力与表达力能够成为每个孩子的基本素养,伴随他们一生。”

  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是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99.8%的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许多学校还积极拓宽美育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娴熟的动作间,就完成了一幅生动的剪纸作品。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一中学开设了剪纸特色课程,授课教师孙树英在课上通过鉴赏、实践、点评等环节,指导学生逐步学习创作人物、景物剪纸作品。“剪纸时,学生手、眼、脑相互配合,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她说。

  如何进一步提升美育课程的育人成效?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室主任陶涛建议,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例如,美术课不仅是技能课、教学生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在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方面的素养,引导学生求真、崇善、尚美。”他说。

  面向人人,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讲述人: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学生  陈许家宝

  高中生活像7个音符,虽然简单,却能谱出美妙动听的青春乐章。

  青春乐章,演奏在每年定期举办的校园艺术节上。学校的艺术节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盛会,也是我心底美好的青春记忆。班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微电影大赛……在第二十七届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上,作为班级文娱委员,我4次上台领奖。捧着奖状,我兴奋地绕着舞台转了好几圈。同学们一边欢呼,一边朝我簇拥过来,都急着想看一眼奖状的模样。

  青春乐章,演奏在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学校虽然不大,但美的元素随处可见。清晨伴随着格里格的《晨曲》开始,课间定期播放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放学时则播放萨克斯曲《回家》。艺术楼里,演奏声、歌唱声、排练声此起彼伏,好似一首热情洋溢的交响乐。

  如果说美育课堂在我心底播撒了美的种子,那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则为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设了条件。一个个节目、一首首歌曲、一幕幕师生情,成为我高中生活里动人的点滴。

  一撇一捺,落笔有神,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韵墨香;一折一剪,栩栩如生,在手工的世界里放飞想象……李惠利中学党委书记夏宏祥介绍,学校开展“每周一歌、每月一品、每期一舞、每年一节”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剧、歌咏会、班级展演等活动中展示艺术才能,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开设音乐鉴赏、歌唱、演奏等校本选修课程,组建音乐、舞蹈、配音、吉他、传统文化等学生社团,满足不同学生的美育需求。

  “我们建立了面向人人的美育育人机制,重视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夏宏祥说,依托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许多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学会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美育育人,不止于课堂。《意见》提出,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搭建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平台,完善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三阶段推进模式,全国学校参与面达90%。此外,还在各地中小学建设了3369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京剧、书法、年画等。

  统筹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讲述人: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中心学校校长  郑  珊

  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镇中心学校校长,另一个是村小的音乐老师。

  美育为乡村教育打开了一扇窗。走进我们学校,课间广播里播放着《田野里的歌声》,每一个孩子都会唱;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手绘彩虹楼梯,给树上的小鸟制作美丽的小房子……我们努力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并积极争取校外资源,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美丽乡村也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美术老师经常把孩子们带到田间地头,画油菜花、品农耕文化。孩子们随手采摘的野花野草,在传统手艺人的指导下,变成插花作品;一块块小石头,涂上颜料后,便成了特色的石头画。

  目前,在各级政府帮扶下,雨母山镇中心学校有了标准的舞蹈教室、美术教室,建起了小礼堂。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孩子们有了钢琴、电子琴、合唱台、画架、美术素养包,学校美育资源更加丰富了。

  雨母山镇中心学校下辖5所乡村学校,最大的一所学校有210名学生,最小的只有19名学生。5所村小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美育特色:东阳小学推广合唱和版画,竹灵小学推广石头画,新中小学推广剪纸,梓木小学推广传统插花和书法,群益小学推广黏土画。

  “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郑珊说,各校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积极开发的美育课程,既让学生接受了美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怀。

  如何缓解一些乡村学校美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建议,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的招生规模,让更多全科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同时,开展美育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教师。还可以整合乡村学校美育师资,通过“巡回走教”等形式开展教学。此外,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高校与乡村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资源短板。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以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浸润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乡村美育发展。

  美育的成效不易量化,却能让人一生受益。如今,雨母山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代表蒸湘区参加了衡阳市“六一”艺术展演,还筹备起了乡村孩子自己的画展。孩子们不再腼腆羞涩,自信大胆地走到台前。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也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

  

  版式设计:汪哲平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