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3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江西进贤县四位老人退休后回村,与村里干部群众共建美丽家园——

奔忙田间地头 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面孔)

本报记者 朱 磊 杨颜菲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31日   第 13 版)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这是很多退休老人的选择。

  可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太平村西湖李家村,有四位退休老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沿绕城高速向东,车行一个多小时,青岚湖渐渐映入眼帘。“到喽!”与记者同行的李衍庄指了指前方,临近青岚湖的西湖李家村一处会议室里,其他三位老人已在等候。

  “你这个‘走读生’,今天迟到了。”一位个头不高、精神矍铄的老人笑着说。

  “这就是李豆罗,当初就是他带着我们回到西湖李家村的。”四人坐定,谈笑间,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

  退休返乡干事忙

  “乡贤回村,对村干部的工作、对全村发展都有好处”

  2010年1月22日,时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豆罗退休了。当天下午,他和妻子胡桂莲就回到了西湖李家村。

  退休回乡,建设家乡,李豆罗早有计划。

  出身农村,又长年在农村工作,李豆罗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2006年,回村建设家乡的想法渐渐萌生。

  李豆罗的家乡——西湖李家村,背靠乌岗山,面对青岚湖,风景优美,历史悠久。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自然禀赋未能转化成发展动力。李豆罗设想中的家乡,应是集山水风光、经济发展、田园文化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独木不成林,李豆罗又想拉上几位好友。曾在进贤县任职的黄华明,是李豆罗第一个想到的老友。“退休后,我就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但是没有头绪,豆罗的几个电话,坚定了我的决心。”黄华明说。

  随后,黄华明又想到了李旺根和李衍庄,一个是他和李豆罗的发小,一个则是自己教小学时的学生。

  “起初老伴坚决反对,但是看着老家一直发展不起来,我劝说老伴,给我一年时间,试试看。”李旺根退休前在进贤县卫生局工作。退休后,他一头扎进了西湖李家村。

  李衍庄同样没有犹豫,退休后的他平时在南昌市区带孙子,采取“走读”的办法,周五坐公交车到城里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再坐车到村里来。

  四老回村,时任前坊镇副镇长、太平村村支书李新华很欢迎:“乡贤回村,对村干部的工作、对全村发展都有好处。”

  2010年1月22日下午,四位老人在西湖李家村开了第一个碰头会,理出了一个头绪:先村容,后文化,再产业。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四位老人在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上,与村里干部群众一道,找寻加快振兴的路子。

  房子修一遍、道路铺一遍

  “有什么合适的政策支持,村里都会按标准按要求去争取”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白鹭翩跹;宽敞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如今的西湖李家村,一幅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

  可在过去,“村里多是土路,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地上多是烂泥巴。”当时的村容村貌,李旺根记忆犹新。

  当时家家户户门外都有牛栏、杂物房、旱厕,且多为违建,既影响安全,也有碍美观。在村党组织和四位老人的带动下,党员干部主动带头拆除自家的违建。但有几户人家说什么也不肯拆,反复劝说无果。

  解决问题,还要堵疏结合。“其实村民在村里私搭乱建,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李豆罗说:“比如村民喜欢散养土鸡,放在院子里又脏又臭,所以就建在院外。”四老一方面继续和不愿拆的村民讲道理,一方面在村外建立了多个统一圈养的牛栏猪圈。虽然要多走几步,但是村里环境更好了,夏天再也不会臭烘烘。最终,三个月时间里,西湖李家村的上万平方米违建顺利拆完,为整个西湖李家村村居环境改善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快西湖李家村的建设进度,村干部和四老建立了定期碰头机制。从拆除违建到修缮危房,从挖渠修沟到建设祠堂,各项改造工程有序进行,但难题也渐渐出现。那段时间,在村里锻炼的大学生村官艾楚楚坦言:“村民们都知道建设美丽乡村是造福大家的好事,但涉及自身利益时,各种问题都冒出来了。”

  一次村里整治人居环境,买了许多红砖放在村里。正好也有村民建房子,就偷偷带回家去用。“我们挨家挨户去看谁家房子里砌上了红砖,第二天专门拉一车红砖放在这家人门口。”李旺根说:“如果真的缺红砖,我们就送给他们,后来再也没有村民动建筑材料的心思了。”

  面对问题,四老逐渐摸索出方法和原则:一颗公心,以身作则。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了解决村里春涝秋旱的问题,四位老人下塘挖泥修渠。在村干部和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自愿出工出力,加固水堤、清挖山塘,修建了三个排灌站,同时对村里2900多亩耕地进行了田园化改造。

  几年时间里,村里房子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湖塘挖了一遍、山上树栽了一遍、耕地整了一遍,“马头墙、红石路、碧绿水、满村树”的格局逐步形成。

  建设村子的钱从哪里来?四老总结谋划:乡邻相筹、友人相帮、项目相凑。“有什么合适的政策支持,村里都会按标准按要求去争取。”太平村村支书李庆群介绍,除此之外,西湖李家村每年大年初一还会举行捐款活动。

  为保证资金安全,黄华明想出这样一套方案:所有资金不进村,村里不设会计,由镇财政所管账,信用社管钱。支付工程款时,前坊镇镇长签字,镇财政所开转账支票,当事人拿支票到信用社提取现金。

  李旺根分到了个监工的任务,没日没夜泡在工地里。“退休了,却干了个‘得罪人’的活。”李旺根说。截至目前,西湖李家村的改造累计投入资金四五千万元,这些钱逐渐变成了村里的一个个牌楼,一个个广场,一座座公房……

  文化兴产业旺

  “村子发展需要更多的力量帮助,也要平衡开发和保护”

  山水田园越来越美,四老又谋划着为村里增添一些文化气息。

  四老回村后,西湖李家村建起了一座农耕博物馆,收集了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近300种、2000多件。“这是脱谷粒的砻,那是碾米的碾,这是南方比较常见的水车……”李豆罗介绍:“自从村里有了农耕博物馆,城里人来了更有看头,乡下人看了就有想头,老年看后回味无穷,青年看后深受启发,少年看后增长知识。”

  在四老眼里,新农村更要有新农民。西湖李家村的改造中,仿古门头上刻有传达“孝悌”观念的小故事;在村子里的标志性建筑陇西堂大厅里,张贴着《西湖李家村歌》《西湖李家赋》;村里广场上的大理石雕塑刻着村规民约……除了这些文化设施,村里的传统节日也被重新“捡”了回来。通过这些活动,西湖李家村的凝聚力更强,村民关系也更和睦。

  每年大年初一,村里都会对每个新考入大学的孩子奖励5000元,并表彰村里的道德模范。潜移默化中,村民的素质得到提升,乡风文明培育已见成效。

  2021年,黄华明收到一笔特殊的5000元捐款,捐款人叫李文萍,刚大学毕业一年多。当年考入大学时,村里给她颁发了5000元奖学金,自此李文萍便把“学有所成,回报家乡”的信念记在心里。“我已经有稳定的工作,想尽一份心意在村里成立大学生支援家乡建设基金,专门支持村里的教育事业。”李文萍说。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如今的西湖李家村建成了集研学、红色教育、餐饮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可一次性接待500人以上就餐。西湖李家村旅游产业吸纳了全村1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让西湖李家村成为短视频里的网红打卡地。短视频的主要负责人是李衍庄。通过自学拍摄和剪辑,李衍庄可以熟练运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宣传视频。不过目前,西湖李家村产业多元度不够,村里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尽快把研学中心建起来。

  一个短视频团队慕名而来找到四老,希望拍摄西湖李家村。大家推选了李豆罗出镜,西湖李家村短视频账号开办起来,现在粉丝有32.4万。这些视频,有的推荐江西特色农产品,有的展示西湖李家村的美景。

  “其实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一些企业找到我们,他们觉得村子资源不错,建设得也挺好,想要和我们一起开发。”但是村里担心过多的商业开发会让本来宁静和谐的村子变样。“村子发展需要更多的力量帮助,也要平衡开发和保护。”李衍庄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