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民主政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25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代表之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5日   第 18 版)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褚晓飞:

  为实体经济提供系统性支撑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国家强盛和安全的强劲支柱。要确立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给予系统性支撑,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壮大。

  加快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实体企业一线,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对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实用技能型人才采用不同学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精准性。

  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需要金融手段的赋能与孵化,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完善企业融资支持体系,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保持政策稳定,增强企业信心。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强化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让实体经济的经营主体有收益、经营人员收入有保障,为企业健康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  王  者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彬: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引擎。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只有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在行业内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不断拓宽市场领域,让“老字号”不断焕发新活力。

  以提高装备技术为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装备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前提。装备技术的提升必须走智能化发展的道路,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思维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传统产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一退了之、一关了之。对于传统产业中的“老字号”“原字号”,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挖掘企业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精准选择赛道,投身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浪潮中。

  (本报记者  刘佳华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院长董进:

  促进新兴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

  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数字科技正不断与实体经济相融合,助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在“数实融合”的过程中,高价值数据获得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的风险也不断暴露,一些平台在利用大数据过程中出现“孤岛”现象,阻碍了数据的有效流通,制约着数据能量进一步发挥作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依靠海量数据,应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科技相互融合协作,破解数据“孤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首先,建设包容开放的国家区块链主链,通过国家区块链算力网络让更多高价值数据获得安全流转、共享,支撑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水平,加速金融、医疗、工业生产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与5G的融合,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利用5G低延迟、高速和容量大等特性,区块链数据可以实现极速同步,对基于物联网的区块链应用提供有力支持,驱动更多智能设备上的数据上链运行,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数据,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本报记者  张天培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

  建设生态型产业联合创新模式

  推动企业发展,要把创新引领作为核心驱动力量,坚持开放创新,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企业开放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要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基础研究,提高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推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建设生态型产业联合创新模式。支持行业内具有全球品牌影响力、面向终端市场或者平台型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从创新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角度考虑,要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扶持产业链上的细分企业在产业创新生态圈内不断发展壮大,构建“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鼓励各企业间进行优势互补,防止闭门造车。参与并推动企业之间利用各自技术、资源、市场、人才和资金等优势,共同应对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本报记者  尹晓宇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