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青年创业、推动乡村发展、参与支教服务……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指导下,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为中外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推动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惠民项目。中国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用热情和专业汇聚起中国民间的广泛资源和力量,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和互学互鉴、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非洲青年创新创业计划——
帮非洲青年创业者圆梦
“这个产品是为有视力障碍的人群设计的。”24岁的吉布提青年阿布迪瓦哈布向记者展示他亲手设计并制作的智能眼镜——眼镜框正中嵌着一个微型摄像头,一对耳机从两条眼镜腿里探出,“摄像头可以监测前方环境,然后转化成语音提示,通过耳机传递给佩戴者,让他们也能‘看见’。”
这副智能眼镜是阿布迪瓦哈布参与“非洲青年创新创业计划”(以下简称“青创计划”)的成果。2022年,在中国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该计划正式启动,在吉布提设立非洲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去年9月,首期“数字创新与跨境电商”训练营顺利开营,阿布迪瓦哈布与其他25名来自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学员加入其中。
“在训练营老师的帮助下,这个产品从初具雏形到一步步完善。”阿布迪瓦哈布表示,“中国老师给了我设计微型摄像头和耳机的灵感,同学们也提出许多建议。”目前,阿布迪瓦哈布设计的智能眼镜已经在当地的盲人学校试用,不仅能够帮助盲童识别路况、人脸,还能为佩戴者朗读课文。“训练营给了我创业的信心。”阿布迪瓦哈布说,他正运用在训练营学到的知识寻找投资和合作机会,希望能将智能眼镜大规模投产,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据介绍,自2022年开始,“青创计划”每年面向吉布提等东非国家招募20—30名青年创业者,为其提供培训、交流和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完成创业项目的孵化,带动当地青年就业和经济发展。训练营包括为期7天的线下课程、4个月的定制化线上培训,内容涵盖公司管理、跨境电商、物流管理与数字支付等各个领域,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高校教授与行业精英共同授课,参训学员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34岁的阿拉芙也是训练营的受益者。作为一名年轻母亲,阿拉芙一直有个在吉布提建立一站式母婴用品和服务平台的想法。“我起初对创业有些顾虑,参加训练营使我坚定了信心。”参加培训后,阿拉芙很快就在吉布提各社交平台开设了商业账号,并开始正式运营她的店铺品牌“Bacha & Parents”,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从中国、土耳其等国家进口物美价廉的母婴服装,在当地销售。
“‘青创计划’让我的梦想变成现实!”阿拉芙说,“就好像面前有一扇门,以前我只知道它通向更好的地方,但不知道如何开门。训练营给这扇门装上了‘把手’。”通过营销技巧等培训,阿拉芙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目前已经有了不少订单,希望未来能继续做大,把业务拓展到周边国家。”
据介绍,今年6月,“青创计划”将举办“创业者中国行”活动,组织学员到北京、深圳、杭州、义乌等地访问,与当地优秀的电商从业者交流,感受中国的电商发展,并向创投机构推荐优秀创业项目,为学员们对接创业资源。
吉布提总统盖莱表示,“青创计划”为吉布提等非洲国家的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深化了吉中两国合作。
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
让贫困村走上“幸福路”
周末一大早,柬埔寨茶胶省巴提县副县长克速蓬便驱车从县城出发,去往15公里以外的达弄村。自从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落地达弄村之后,克速蓬每个月都会去一次,“看看项目进展,也听听村民们的最新想法。”
20分钟后,克速蓬的车停在了村头一棵大菩提树下。过去,达弄村远离主路,犹如一座被大片农田包裹的“孤岛”,想要进村需要穿越10公里的田间土路,汽车开不进去,摩托车也骑得提心吊胆。“现在这条路进行了修缮,大部分土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开车又快又方便。”克速蓬说。
这条路正是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的合作成果。“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达弄村成为巴提县全县168个村子中唯一铺上水泥路的村子。有了路,村里的农产品可以更便捷地运出去,年轻人农闲时去周边工厂打工也更方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充满了希望。”克速蓬说。
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村落,达弄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缺水缺电,村民收入不高。2021年1月,为期3年的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启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帮助达弄村改善公共环境和教育、医疗条件,为村民提供养殖业等多种技能培训。示范村项目实施后,这个贫困村逐渐走上了“幸福路”。
在达弄村东南角,有一个约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水库,水库旁还建有一座小型水厂。水库中的水经过滤净化后,通过水管输送至村里每一户家庭。用村长邦桑穆迪的话说,这个水库是“全村的水杯”,为全村616名村民提供饮用水。水库和水厂也是示范村项目的一部分。2022年8月,水库和水厂正式投入使用,达弄村改变了靠水井取水的状况,村民用上了方便快捷的自来水。
村民孙颂托一直义务负责水库和水厂的守护、运营工作。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我们的生活用水主要靠买,半吨水就要2美元,一户家庭一个月要用5吨水,每月只喝水这一项开支就达到20美元,几乎占了普通村民月收入的1/10。现在有了自来水,每吨只要0.5美元,一个月才2.5美元。”
启动两年多来,示范村项目给达弄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邦桑穆迪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了水泥路,有了自来水,家家户户也用上了电。“村里的新面貌,要感谢中国朋友的帮助。”邦桑穆迪说,下一步村里计划修建村委办公室及村民活动中心,组织大家学习用大棚种植蔬菜、鲜花的技巧,继续探索致富路。
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负责示范村项目的协调和执行。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告诉记者,示范村项目以中方出资金和技术、柬方具体实施的模式来推进,凝聚了柬中两国扶贫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中国调动民间力量,让扶贫经验在柬埔寨具体落实,这是柬中减贫合作的重要成果。”
青年支教项目——
为海外儿童打开全新视野
每天清晨,“出走世界”义工项目创始人王宇豪都会早早出发。来到办公室后,看看平台的线上数据,回复留言,沟通相关诉求,有时也会策划专题教学内容,增添一些趣味的动手活动,比如学做中国结、学习中国画等,由此开启他一天的志愿工作。
谈到创办义工项目的初衷,28岁的王宇豪直言与自己的支教经历有关。2014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大一的王宇豪赴斯里兰卡支教。通过3周的志愿服务,王宇豪意识到,支教老师能带给当地孩子们的不仅有知识,也能为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回国后,王宇豪创办了“出走世界”义工项目。
志愿支教、动物保育、环境保护……“出走世界”的义工服务内容多种多样,海外项目覆盖斯里兰卡、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尼泊尔、摩洛哥和肯尼亚等国。如今,“出走世界”已向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项目地选派1.8万多名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70万小时,服务超过6.5万名儿童,在各个社交平台共拥有60多万粉丝。
在尼泊尔,来自中国的志愿教师王吉丹丹制作了元素丰富的视频,为当地孩子介绍北京的城市文化,让他们感受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文化氛围;在斯里兰卡,志愿教师修远兮在当地社区为学生们介绍春节习俗,带着孩子们写对联、剪窗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泰国,志愿教师姚曼芊前往当地学校,教学生唱中英文歌曲,让学生在唱唱跳跳中学习语言,感受学习的快乐。
“通过这个义工项目,很多中国青年志愿者前往不同国家,投身当地公益项目,履行社会责任。”王宇豪介绍,无论义工服务项目大小、时间长短,志愿者们都全身心投入:出发前,给孩子们精心准备礼物;志愿服务期间,认真修改教案、调整课件。“大家各展所能、团结互助,展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精神风貌。”王宇豪说。
志愿者们用行动改变了许多当地青少年的生活,帮助他们开阔了视野。6年前,还在读中学的斯里兰卡少年舍姆曾上过一堂令他印象深刻的中国文化课,来自中国的志愿教师给他和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他申请赴中国留学,为此正积极学习中文。
新冠疫情期间,“出走世界”义工项目通过线上课堂开展支教活动。“今年,海外线下项目将陆续恢复,我们会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项目,为那些生活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渴求知识、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孩子打开一扇窗,为推动不同国家间民众加深理解贡献青年力量。”王宇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