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书写乡土社会的家族故事是不少作家的创作题材,这方面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也很多。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以家乡湖南溆浦的历史变迁为原型,通过讲述沙湾村陈家五代人的经历,折射中国乡村的历史进程。更进一步地,作者怀着对乡土的记忆与情感,挖掘中国乡村蕴含的丰厚精神资源,勾勒乡村社会的精神底色。
《家山》以50余万字的篇幅,描写了南方乡村沙湾在上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耕织生活、时代变迁。沙湾陈家五代人中,老一辈的佑德公仁义乐善,是乡贤典范,总是把国家大义放在第一位。中间一辈的陈齐美、陈齐峰、陈扬卿求学在外,见过世面,不论什么机遇,都始终想着发展家乡、投身报国。陈扬卿执着坚定地修水库办教育,抱定技术报国的信念。共产党人陈齐峰、陈劭夫则影响和带动一群乡村青年,走上改变乡村命运的革命道路……小说虽然落笔于沙湾村,写的是家长里短、烟火人生,但许多人物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有所关联。通过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展现家族故事背后的时代风云。
作者说:“正像佑德公家娘井的水会流到长江和东海,沙湾村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连着波谲云诡的时代和灾难深重中浴火重生的中国。我力图把这部小说写得扎实、丰富、辽阔,追求我理想中的史诗品格。”小说中,当地组建的革命武装组织,后来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湘西纵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在万溪江水里泅水的陈齐峰们,也成长为社会栋梁。万溪江犹如寓言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汇聚涓涓细流,然后奔向沅江—长江—东海,万川归海是自然规律,也隐喻着大势所趋的历史发展规律。
“文学里,爱应该是底色,是前提。”在《家山》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文学追求。无论是大洪水后的互相救济,还是村民集体掩护红军家属,抑或村民在共产党人陈齐峰振臂高呼之下,踊跃投身人民武装,小说中这些场景细节都写得细致感人。作品写出了动荡年代的守望相助、保卫家园,写出了让一个族群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人物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浓厚的民间伦理底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义美德。
在艺术特色上,《家山》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转化。作品借鉴了传统叙事文学写人状物画景的白描手法,以朴素简练的文字来描摹形象、勾勒景物、传情达意,耐人寻味。小说中民间方言俚语大量出现,增添了作品的表现力和鲜活感。对作者来说,民间语言不仅意味着家乡人物的词汇、修辞,更传达出他们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就是通过这些富有乡村记忆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人物活生生地来到作者笔下,来到读者面前。
血脉是延续的,历史是延续的,文化也是延续的。《家山》通过小说的形式,深情回望乡土,也通过兼具恢宏气象与绵密世情的书写,展现乡村生活图卷,传递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倘若能给代代延续的家族故事注入更多当代视角,小说的思想内涵或将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