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1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张有利——

斗拱飞檐间 巧手修古建(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邵玉姿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3日   第 05 版)

  【绝活看点】

  查阅古建书籍、现场研究分析……50多年里,张有利不断钻研技艺,并且到多个省份观察古建筑结构,参与古建筑修复。2021年,张有利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修家场村村北的一处沿街房屋古色古香,记者走进去,清新木香扑鼻而来,各式各样的古建筑模型有序排列。屋子一侧的工作台上,堆放着数十件形状不一的木质组件。轻轻拿起几个带凹槽的组件,张有利(见图,本报记者邵玉姿摄)小心翼翼地将其依次安装在一旁正在制作的建筑模型上。

  “制作古建筑模型,对传承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有利介绍,永清县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主要由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两大部分组成,涉及砖瓦作、木作、石作、油漆彩绘等多个工种,工序极其复杂。

  今年68岁的张有利,是永清县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张有利的祖父和父亲,都从事木结构建筑建造工作。在耳濡目染下,他对木工产生了兴趣。16岁那年,张有利正式跟父亲学艺,此后,又先后跟随几位古建方面的老师傅、专家学习古建雕花、镂刻、彩绘等技艺。

  50多年来,张有利一门心思钻研技艺。“每一座古建筑都凝聚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张有利说,从因地制宜选材用材,到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设计建设,有很多要学的东西。为了提高技艺,张有利买了许多古建方面的书,并且到多个省份观察古建筑结构,参与古建筑修复。2021年,张有利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古建修复,张有利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参与修复的一座明代古建筑。当时古建大殿抱厦的两根檐柱因常年受雨水侵蚀,根部腐朽老化,需更换。更换檐柱看似容易,其实很难。“需经过测量、绘图、购料、制作、替换、修复等工序,最难的是替换。”张有利说,替换时,要确保檐柱上方的檐枋、檐檩、飞椽等位置不出现偏差,否则就有坍塌风险。这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艺,更需要足够的耐心。

  怎样完好地实现换柱,成了张有利急需突破的难题。查阅古建书籍、现场研究分析……在更换檐柱前,张有利预先量好檐垫枋与檐柱连接处十字刻口的尺寸,并将新檐柱按尺寸制作好。现场更换时,先用千斤顶将檐垫枋顶起两面支牢,然后开始拆除檐柱底部:先拆基础两层砖,然后拿掉柱顶石,将檐柱向下晃动取出,随后迅速立起新檐柱,严丝合缝地插入刻口,最后安上柱顶石、砌好基础。整套工序行云流水,不到两个小时。

  对张有利而言,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中最难的是“上斗拱”。“瓦当之下,屋顶之内,便是斗拱。”张有利说,作为横层结构与立柱间最重要的关节,斗拱是中国古建筑区别于世界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上斗拱”之难,难在繁复。“就拿一座七踩斗拱古建筑来说,平均一间房就要用到二三十攒斗拱,而平均一攒斗拱要用到至少70个组件。”

  “上斗拱”时,要耐心更要细心。坐斗枋、大坐斗、正心拱、翘、昂嘴、正心瓜拱……一个一个组件往上攒、一层一层向上搭。“必须保证每一个组件位置准确,让每一处相连的地方连接好,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张有利说。

  从业五十余载,张有利收了10余名徒弟,免费教授他们技艺。如今,他的儿子也从事古建筑建造与修复工作。

  最近几年,张有利又转向研究制作古建筑模型。别看模型不大,花费的时间可不短,平均一个模型至少要一年以上,可张有利乐此不疲。“等模型足够多的时候,我还要建一个展馆和几个工坊,向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免费展览和免费教学,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爱上古建筑营造。”张有利说。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