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1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严玲——

研发海工钢 瞄准国产化(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刘洪超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3日   第 05 版)

  严玲(右)和同事在对产品进行检测。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供图

  人物名片

  严玲,1971年出生,教授级高工,现任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海工用钢研究所船用钢研究室主任,“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中国船级社材料与焊接技术委员会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科研工作25年来,她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主持研发九大系列200多个船板海工品种,形成20项独有关键技术。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研发系列精轧螺纹钢筋,被用于三峡大坝岩体锚固等国家重大工程

  “我父母每次出门都穿上藏蓝色的工作服。即使是每周仅有的一个休息日,他们也常常在单位加班。”这是儿时的严玲对父母最深的印象。然而,逐渐长大的严玲慢慢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也深深地理解了老一辈鞍钢人的奉献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涌现的鞍钢典型,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前进。”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严玲义无反顾地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把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1994年,严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本来可以到大城市工作,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鞍钢,“我要像父辈一样扎根鞍钢,奉献所学,助力实现钢铁强国梦。”进入鞍钢后,严玲从轧钢车间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在热火朝天的轧钢生产线上,虚心地向工人师傅们请教。机器坏了,她就研究如何修理;数据缺失,她就连轴转地查找原因。工人师傅们都很佩服她,“这个小姑娘,爱看书、好钻研、不娇气、能吃苦,有股子拼劲儿!”

  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997年,严玲正式投入到钢铁材料新产品开发中。6年时间里,从初轧、大型、小型、无缝到线材、厚板,她几乎跑遍了鞍钢各产线。她首次参与的研发项目,就在业界引发不少关注。“我和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的系列精轧螺纹钢筋,被用于三峡大坝岩体锚固、路桥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这让我备受鼓舞。”严玲自豪地说。

  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她能静下心来搞研究?严玲说:“每一个鞍钢人都有着一个‘钢铁强国’‘钢铁报国’的梦想。当你穿上这件工装,心中就自然生出一种责任感。”

  实现船用耐蚀钢首次国产化,牵头制定6项国家行业标准

  “在接触了海工钢的设计与研发后,我逐渐发现,我国在海工钢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技术空白。”向海洋用钢材料领域深处探索的“种子”在严玲心中萌发,“空白意味着未知,也意味着有更多可能。”

  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将油船用耐蚀钢作为唯一的替代涂层防护方案,并纳入强制执行标准。当时,只有一家国外的钢企能够生产这种钢材。严玲认为:“如果再不自主创新,不开发出关键核心技术,咱们的造船产业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于是,鞍钢马上开展耐蚀钢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严玲。

  “那时,国内在货油舱用耐蚀钢的材料体系、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是完全空白,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有人说,我们的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严玲从基础研究入手,探索出全新的耐蚀成分体系及与关键特性相匹配的制造工艺,最终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成功开发出系列油船用耐蚀钢板,造船工艺性和各项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并通过了多国船级社认证,实现了船用耐蚀钢的首次国产化。

  “建设‘钢铁强国’,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等不来的。”严玲回忆,2013年,我国计划建造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并提出设计寿命25年、能够承受12级风浪等标准。这就需要一种超高强度钢,然而当时国内没有钢企能够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国外进口则价格高,供货时间无法保障。接到任务后,严玲带领团队迅速开展科研攻关,虽然历经了一次次失败,但最终成功研发出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

  为实现“国船国材建造”,鞍钢组建了“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严玲暗下决心:“我们的科研要始终瞄准国家需求。一定要发挥平台作用,为鞍钢海工用钢研发插上腾飞翅膀。”7年来,严玲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出货油舱用耐蚀钢、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钢、极地船舶用耐低温钢、超深水钻井平台用高强钢等多个系列高性能海洋装备用高端产品,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项,保障了我国先进海洋装备用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

  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生产一线验证产品性能

  “搞技术绝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到现场,真正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掌握更多实践经验,才能练就过硬本领。”从入职鞍钢第一天,严玲就主动申请下到生产一线。后来搞研发,她更是以身作则带团队,与生产一线人员并肩作战。

  “对于我们搞科研的人来说,生产到哪,我们就必须跟到哪,这才能确保随时根据现场情况做出调整。”至今,严玲仍深深记得师傅徐建国“搞科研必须深入一线”的教导。“只要有试验,无论多晚,师傅都会带着我们跟踪每一块新研发钢板的生产过程,研究每一个技术参数。”严玲回忆说。

  在研发集装箱船用高强超厚止裂钢时,她和研发团队成员接连几周进行24小时“跟钢”试制,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到现场,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离开,几乎不眠不休。为了找出性能波动的原因,她和团队成员用两个多月,摸排了全流程的所有关键工序和几十个工艺参数,反复对比分析,“那段时间,连做梦都梦到在看钢板内部的组织照片。”严玲笑着说。

  在一线虽然很累,但相比之下,油船勘验才是集苦脏累险于一身的工作。在200米长、40米宽、十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里,沿着不足一尺宽、几乎与地面垂直的竖梯下到甲板20多米深处,对十余个货油舱挨个勘验,累和险自不必说,更伴有刺鼻的油气味,每次勘验下来严玲都汗流浃背、满身油污。

  “要经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在研发每一项新产品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大庆435号”服役的3年时间里,严玲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远的修船小岛进行现场勘验。一次,由于靠泊维修的工期紧,只有一天的勘验时间。由于航班延误,她晚上11点多才落地。为了赶上勘验,她独自连夜乘出租车100多公里赶往码头,接着又坐上凌晨2点的接驳船。赶到现场后,她来不及休息,马不停蹄地在舱室内各个部位进行数据采集、检测分析。

  正是凭着严玲的执着和坚韧,鞍钢获取了船用耐蚀钢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通过制定“原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作为教授级高工,从坯料装炉加热、轧制、热处理,再到划样、剪切,严玲在产线的每一道工序都留下了忙碌的身影。她经常跟一线工人探讨技术细节,共同研讨轧制步骤。这是一条产线,更是严玲的‘战场’。” 鞍钢股份中厚板事业部轧钢首席专家田宇说。

 

  记者手记

  敢闯敢试  持续攻关

  严玲将科研方向瞄准国之重器,勇攀钢铁科技高峰。她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鞍钢、奉献所学、持续攻关,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解决了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和建造各种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种高端钢材的相关技术难题,为我国海工钢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敢闯敢试的勇气、拼搏进取的精神,信守“做一件事就要力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的承诺,体现出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坚守和不懈追求;她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努力挺起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展现了当代中国科研人员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她的奋斗经历,是中国科研人员奋力拼搏的缩影。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