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人民日报 2023年05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赋能“中国建造”

本报记者 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3日   第 02 版)

  研发软件系统,清晰掌握机器人施工流程;仔细勘察施工现场,为机器人作业提前“探路”;操作平板电脑,指挥机器人高效喷涂外墙……几名工程技术人员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人工作业的故事,是我国建筑业加快推广智能建造的生动例证。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22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31.2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200万,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坚强支撑。但是,当前建筑业主要依赖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等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中国建造”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推广智能建造,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智能建造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等特点,不仅能够助力工程建造技术的提升,也可以催生智能生产、智慧运维、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既蕴含广阔的投资空间,又能带动庞大的消费市场。

  推广智能建造,也是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的工地管理,可以降低施工返工率,减少建筑材料浪费,从而降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例如,一些采用高精度导航技术的喷涂机器人,能够精确控制喷涂参数、保证漆膜厚度均匀,提高喷涂效率、减少涂料浪费。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推广智能建造,到2030年培育100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系列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取北京、天津、重庆等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正在积极探索。

  应当看到,推广智能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环节,需要统筹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全方位推动建筑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发展方式、政府监管方式转型。同时,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等方面,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以培育专业人才为例,目前我国既了解建筑工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迫切需要企业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和发展长效机制,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人才后备保障。

  抢抓智能建造发展机遇,不少地方推出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北京提出,对经认定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智能建造相关企业及项目给予绿色金融支持等政策优惠,将智能建造专业人员相关业绩纳入职称评审管理范畴;湖南长沙提出,将完善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智能建造全链条人才培育,引进和培养更多的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相信一系列有力举措,将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不断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让建筑业更好发挥促投资、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人民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人民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人民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日报手机报

移动用户 发送RMRB10658000

联通用户 发送RMRB10655111

  • ios版

  • android版

  • 微信小程序